浙江省强基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5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3/7 9:14:2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5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970字。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道德虚无主义主张,没有什么东西在事实上、本质上或先天上是道德或不道德的;道德是人为构建的一套规则和建议。道德虚无主义依托哲学概念将道德虚无化的逻辑合理化,从思想深处破坏道德生活,因而有必要对之进行辨析与反驳。
  道德虚无主义者哈曼认为,道德实在论之所以不像科学实在论那样可靠,原因在于伦理学与观察的关系完全不同于自然科学与观察的关系:当意见是感知的一个直接结果时,就发生了观察,而道德意见并非感知的直接结果,所以不存在道德观察。哈曼梳理的论证貌似合理,但它将“观察”“事实”“世界”全部限定在有利于道德虚无主义立场的范围,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反驳一:澄清观察。观察既包括自然科学观察,也包括道德观察。哈曼将观察限定为“有意见作为感知的直接结果”,借此将其限定为对物理或化学事件的观察。但人们在遇到道德事件时,也会产生直接的道德反应、评价等“道德意见”,这也属于观察。要解释此类观察,就要诉诸道德理由或原则,后者构成的理论体系能用来解释道德事实,因为道德事实就是与道德有关的事实。
  哈曼以“虐猫”为例区分了两种观察,“在一种意义上,你的观察是孩子们正在做的是错的。在另一种意义上,是你对这一观察的思考。道德原则可在第一种意义上解释观察,但无法解释第二种观察”。他试图以此将道德评价行为从科学研究对象中排除。但为什么会有“这是错的”的评价呢?恰恰源自“我拥有某种道德原则”这一道德事实,否则就难以解释人面对虐猫时的反应。
  道德实在论者布莱克本指出,“的确由于我们的反应,才说残忍是错的,但并非由于我们的反应,残忍才是错的”。不过至少,类似于哈曼对自然科学的论证——“你需要假定某些物理事实来解释观察,并以此来支持某个自然科学理论”——我们也不得不假定存在道德事实来解释道德反应,并以此支持某个伦理学理论。这样,借用哈曼对自然科学和伦理学类比论证的手法,我们就能得出道德实在论的结论。若要否定它,要么否定论证路径,承认用自然科学类比伦理学是不恰当的;要么否定论证前提,不承认存在物理事实。前者会直接导致哈曼式论证的失败,后者则走向全面的反实在论,而科学反实在论是包括哈曼在内的大多数哲学家不接受的。因此,只要肯定科学实在论及在自然科学和伦理学间类比论证的恰当性,就必须承认,道德事实不仅存在且在解释观察中起作用。
  反驳二:厘清事实。根据“事实”的日常用法,包括道德事实在内的社会事实至少具有与自然事实同等的实在性。哈曼认为,从道德原则最多推论出道德感的存在,推论不出道德事实的存在。因为即使没有看到孩子虐猫,也能基于道德感判断“虐猫是错的”。
  对此,可从两方面质疑。首先,道德判断可表达为假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道德虚无主义进行辨析与反驳,有利于我们从逻辑和思想上获得正确认识。
  B. 人们遇到道德事件时,会产生直接的道德反应、评价等“道德意见”,这属于道德观察。
  C. 哈曼认为,“虐猫是错的”不需要看到现实中虐猫事件过程,由道德感就可以判断。
  D. 同一道德事实在现实中观察的分歧、复杂和不确定,使其被描述呈现多样性和概括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要肯定科学实在论及在自然科学和伦理学间类比论证的恰当性,就必须承认道德事实的存在。
  B. 道德虚无主义者否认的“道德事实”不是一种自然事实,所以推论出的是道德存在感并非道德事实。
  C.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道德理论都具有世界可检验性,那么自然事实和道德事实都是存在的。
  D. 如果依据是否具有心灵依赖性,来判断道德事实的存在,那么自然事实也具有不存在的客观性了。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划线句子中布莱克本观点的一项是(   )
  A. “儿子”这个身份,自带赡养父母的道德义务,不需要通过情感等来推导赡养行为是否合理。
  B. 尽管世界各地的文化存在差异,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背信弃义、不守承诺的行为是不道德的。
  C. 某人撒谎了,那么他就违反了基本的道德原则,因此我们就可以判断撒谎是不道德的行为。
  D. 一个人不管品行如何,无论什么情况之下侮辱、伤害了他人,那么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4. 本文是如何体现论证严密性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 道德虚无主义,亦称“非道德主义”,是一种否定一切社会道德价值的理论和态度,它认为道德是人为构建的复杂规则,不具有实在性。针对下面的阐述,运用材料中反驳的方式方法,进行驳斥。
  假设有一个人驾驶汽车时不小心撞死了一只野猫。道德虚无主义认为撞死野猫并不是不道德的行为。他可能会提出以下理由:
  ①野猫是无主之兽:野猫没有主人,所以撞死它并没有让任何人蒙受直接的利益损失。
  ②野猫可能携带病毒:野猫可能携带狂犬病毒等危险病原体,对人类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批判和反驳,探讨了道德事实的存在性及其与科学实在论的类比关系。作者引用哈曼的观点,逐一展开辩论,通过详细的论证,反驳了道德虚无主义的逻辑不当之处。论文结构清晰,以观察、事实、世界和关系为切入点,严谨地展示了道德观念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这篇文章通过分析哲学对话中的假设论证,旨在削弱道德虚无主义的影响,强调道德原则的客观基础。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同一道德事实在现实中观察的分歧、复杂和不确定,使其……”错误,前后关系不成立。原文是说“就道德事实而言,‘不那么准确’是由道德的多样性和描述本身的概括性共同造成的”,而不是同一道德事实在现实中观察的分歧、复杂和不确定使其被描述呈现多样性和概括性,该项逻辑关系错误。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红烛颂春
  张金凤
  ①午夜时分,两朵烛花似并蒂莲开放在烛台上,花托艳红,光焰金黄,花心从容地放射出灼灼光芒。
  ②当一对红烛在桌上被点燃的时候,正是春节最隆重庄严的时刻,四壁乌黑的土屋立刻充盈着喜庆的红光。烛心轻摇,吸着油脂往高处生长,似拱出土层的幼苗,正活力十足地奔向春天。
  ③红烛是春节里青衣一般的角色,衣着华丽,光艳照人,高贵端庄,出场隆重。它们坐镇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