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2025年高考一调语文试卷(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16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3/1 20:13:4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4 总计:14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9310字。

  江苏省泰州市2025年高考一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9分)
  1.(19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一个民族内在生命的根本维系,文化主体性呈现出文化意义上的坚定自我,是民族精神得以挺立的思想标识,是人类文明延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凸显出一个民族对其自身文化的自觉意识和自信程度。因此,文化主体性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一个重大命题,对于我们自觉地肩负起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历史重任,具有基础性和前提性的意义。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植根于对自身文化传统和价值的自觉自信。作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彰显出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作为主旋律,构成多元一体的文化主体性的历史存在场域,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文明的独特禀赋和突出优势。仁者爱人、贵和持中、刚柔相济、和而不同的多重文化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思想源泉,塑造了国民的精神气质和文化风貌,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对于中华文化生命体而言起到了重要的凝聚和引领作用。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形塑于①           。文化主体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没有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和对话,就难以达成真正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当今人类已经进入普遍交往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共时性的社会结构已然形成,各种文化形态由封闭隔绝的离散时空转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同步时空。随着中国大踏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民族以独立的文化主体姿态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基于这一现实语境,我们需要摒弃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中心主义”范式,在与“他者”文化的交流交往中取长补短、携手共进。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生成于②           。《诗经》有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大学》开篇就阐述了“新民”的思想,又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说。正是这种流淌于民族血液中的创新性文化基因,使得中华文明随时代大潮而动,将外部挑战转化为发展机遇,通过不断的自我创新焕发生机与活力,通过不断的自我超越开拓胸襟和视野,从容自信地走向未来。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从自身的优秀文化传统出发,以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历程为价值参考,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主动拥抱现代文明,从而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进而实现人类文明形态整体性跃升的过程。
  (摘编自邹广文《文化主体性的哲学审视》)
  材料二:
  从理论来讲,主体性是一个哲学范畴,指的是人在实践活动中与对象性客体形成的关系、地位、作用和影响的性质。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可以从文化建构主体性、文化内核主体性、文化方法主体性三个层次理解。
  文化建构主体性指的是文化建构者的主体性,是由谁来建构、由谁来发展文化,最终要服务于谁的问题。坚持中华民族文化建构主体性,就是要始终把文化建设权、创制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因为只有中国人最能够了解中国社会、中国国情和中国人的心声,知道中国老百姓所思所想,说出他们心里的话,创造他们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建构让中国老百姓舒畅生活的文化制度和文化环境。
  文化主体性的内在根本是要解决什么是中华文化,什么不是中华文化的问题,这就涉及中华文化的根本内核。这一内核可以用六个字概括,就是“道法礼教和同”。道既指万物的本体和规律,也指人所追求的真理正义和应该践行的道路。法是秩序,不仅指国家规定的正式法律,也指伦理纲常的秩序。礼是法的延伸,不仅指正式的社会礼制,而且贯穿整个社会的人际交往规范。教是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核心方法论,中华文明认为万物众生都是可以被教育的,所谓“有教无类”“教先于刑”。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质,中华文化认为万物一体,万物众生并行不悖,友爱和睦,和就是中庸,就是包容。同是中华文明自古至今的共同理想,谓之大同,用孔子的话讲,大同的特征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再有私心,所有人都能够人尽其能、各有所养。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方法主体性,根本上是要解决服务谁、为了谁,采纳什么、扬弃什么的问题。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根本上认为文化的建设是为了当代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服务于全人类自由解放的崇高理想。在这一根本目的基础上,一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乃至全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都能够被吸纳、改造和扬弃,成为新时代中华文明体系中的精华。
  还需指出的是,在新时代坚持巩固文化主体性,绝不是故步自封。巩固文化主体性,是要让中华文明能够成为世界文明体系中的优秀一分子,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文明互鉴中帮助那些迫切想求发展求和平的国家和民族能够同样繁荣起来,造福于中国和世界人民。
  (摘编自何哲《如何理解我们的文化主体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有其独特的禀赋和突出的优势。
  B.文化主体性是民族精神得以挺立的思想标识,塑造了国民的精神气质、构筑了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C.什么是中华文化,什么不是中华文化,这涉及中华文化的根本内核,可概括为“道法礼教和同”。
  D.中华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文化主体性,让中华文明成为世界文明体系中的优秀一分子,造福于全人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主体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只要不同文化之间有互动和对话就能达成真正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B.中华文化具有独立的文化主体姿态,所以在与“他者”文化的交流中应当保持“中心主义”的范式。
  C.我们应该从文化建构、文化内核、文化方法三个层次理解中华文化主体性,推动中华文化走向繁盛。
  D.文化主体性的内在根本是文化建构者的主体性,指向由谁来建构、由谁来发展,最终要服务于谁。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文化主体性”的一项是(      )
  A.近代洋务派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B.五四时期,钱玄同等人提出了废除汉字、实行汉字拉丁化的主张。
  C.在中小学设置经典课程,引导孩子们诵读、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D.上海越剧院以线上直播方式面向全球观众表演经典越剧《红楼梦》。
  (4)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完成思维导图。
  (5)下面这段文字对我们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二,从坚守文化主体性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近日,李子柒发布新作《雕漆隐花,雕出紫气东来》,她在视频中展示了漆器这一中国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紫气东来”含有尊贵、祥瑞、智慧与和谐之意。这种富有仪式感的中式美友。如今,古老的漆器艺术被赋予更丰富的美学价值,广泛应用于家居、生活器具、装饰艺术等领域。一代代漆艺匠人接续传承,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匠人们不断创新,让这项技艺融入现代生活,焕发新的光彩。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