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5届高三“百日冲刺”联合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5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2/27 10:56:5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3 总计:23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560字。

  广东省2025届高三“百日冲刺”联合学业质量监测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4.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长江流域开发的时间进程远远落后于黄河流域,当黄河流域早已成为秦汉帝国经济重心的时候,南方还处于“草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发初期。
  开发长江流域,解决劳动力不足是一个关键问题,黄河流域的每一次战乱都为长江流域提供了一次发展契机。从西汉末年玉莽之乱以及随之而至的农民起义、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到三国分裂、西晋“八王之乱”“永嘉之难”、十六国更选,黄河流域累经兵贤,人口大量南迁。仅公元4世纪初永嘉之难至刘宋时期即公元420年前后,南渡人口共约90万。当时刘宋全境人口共500多万,南下的北方移民占1/6,这使江南开发所需劳动力得到补充。
  南北两大经济区地位的互换与北方政治中心对南方经济的依赖是逐渐形成的。从黄河、长江两大流城人口总的变化来看,自东汉末年以后,黄河流城的人口数量在全国所占比例呈递减趋势,而长江流城却呈明显上升状况。“安史之乱”引发的北方人口南迁,再度推动原已颇具规模的江南经济走上新的发展阶段,不但使之成为北方政治中心赖以撑持的支点,而且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对此当时朝野给予了充分肯定,如韩愈指出:“当今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杜牧进一步肯定了这一事实:“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北宋末年由“清康之难”而造成的第三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使江南作为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日益巩固。这里有发达的经济、丰富的物产以及众多的人口,仅在有限的平原地区之内就养活了全国近22%的人口,同时还负担了国家大量粮赋。据《史•食货志所载,太平兴国六年朝延规定由江淮运往京师的粮食为400万石。以后随着东南经济不断发展,至道元年增为580万石。大中祥符初年朝廷又将江淮漕粮增至700万石,这一数字是输往京师总滑粮的82%。包括说:“东南上游,财富攸出,乃国家仰足之源,而调度之所也。”在运往京师的巨额滑粮中,“江南所出过半”,而来自太湖平原一带的漕粮,又“素甲于江浙”,可谓名副其实的“苏湖热,天下足”。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并不代表移至整个长江流城,而仅限于下游长江三角洲与太湖平原;长江流城各段的农业开发进程并不一致,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早在战国时期已进入与中原地区同步开发进程,唯位于中游的江汉平原至宋元时期才进入农业开发。宋元时期江汉平原一直处于湖沼状态,先秦文献中称其为“云梦泽”,湖沼水体成为开发利用的障碍。江汉平原的形成与全面开发大约从南宋后期开始,经元代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并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输出地,接受这里粮食的包括南北十余省,民间俗称“湖广熟,天下足”。宋代盛产粮食的太湖平原,至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转变:以工商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经济作物棉花和蚕桑,粮食作物反而退居到次要地位。随着太湖平原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变,代之而起的江汉平原承担了长江流域粮食生产中心的职能。长江上中下游的全面开发为整个流城带来了繁盛。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材料二:
  江南在唐宋之时已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国家对江南经济的倚赖,也反过来促进了国家对江南农业的重视和投入。这个阶段是水利大发展的时期,也是农业技术大发展的时期,麦稻二热制,双季稻以及耐早高产的占城稻,都得以在江南推广普及。这一切,促使江南农业飞跃发展,原先“火拼水新”的扭犷农业很快进入了高水平的精耕细作状态,土地的开垦和熟化都取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汉时的黄河流域,不仅是全国的政治军事重心,也是全国的经济重心。
  B.战乱导致劳动力南迁,对黄河流域是重大损失,对长江流域是发展机遇。
  C.从西汉末年到北宋末年,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三次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
  D.长江流域各段农业开发进程并不一致,大体按上中下游的顺序逐段开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第三段引述了诸多史料,旨在论述江南在当时已经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尤其是在全国粮食生产与供给方面占据着重要地位。
  B.材料一重点谈及人口南迁和南方经济发展问题,因为在农耕时代,劳动力多少是生产力高低的标志,人口增长能极大促进农业发展。
  C.材料二第一段引述范仲淹“膏腴千里,国之仓庾”的论述,恰好能够印证材料一第三段关于江南粮赋重要地位的相关内容。
  D.明清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江南蚕桑和棉织不断发展,特色区域经济挤占粮田,导致江南粮食生产不能自给。
  3.如果对材料一第一段进行展开论述,下列选项最适宜充当论据的一项是(3分)
  A.引景帝之子刘发因其母位卑无宠,无法跻身中原诸王之列而封长沙王的史实直接证明。
  B.引述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述“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加以证明。
  C.引述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中“臣闻楚有七泽,其一曰云梦。云梦者,方九百里”来证明。
  D.引东汉时期修建的余杭(今属浙江)南湖工程既有灌溉之利,又有防洪作用的史料证明。
  4.两则材料都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相关内容,简析这一内容在两则材料中的不同作用。
  (4分)
  5.江南一带在唐宋时期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因素?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牵风记(节选)
  徐怀中
  大部队南下所遇到的第一个关口,不是敌军据守,而是一道天然障碍-横在面前的黄泛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强行让黄河从花园口决堤改道,以阻止日军,造成了宽二十余公里的黄水滥泥区。那里浅则没膝,深则及脐。
  部队过黄泛区时,都找了向导带路。结果证明,由于受早涝无常的影响,黄涎区地貌一年四季变化很大,向导们画出的路线图,无一不是“去年的皇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