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开学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约30100字。
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开学联考语文试卷
一、阅读(70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司马迁在关于《春秋》的讨论中,将《春秋》视为一个具有多种功能的世界模型:具有启发性,因为它传达了孔子贤明的判断;具有典范性,因为它教会我们自己理解世界;具有诊断性,因为它帮助我们辨别错误并相应地调整我们的行为。司马迁写作的历史以类似的方式运转,他想通过《史记》努力地去塑造他的模型,从而影响这个世界。
我们谈到“改变历史的书籍”,不能不想到《春秋》和《史记》。《史记》就像它的原型《春秋》一样,都是企图用说教的形式来代替世俗的权力对社会产生作用。正如司马迁对《春秋》的描述:“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在这种观点里,《春秋》本身被当作人类世界的规则。所以,司马迁认为《春秋》必须被阅读才能产生效果,才能实现孔子“为国以礼”的理想。正如孟子所写:“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所有这一切背后的认识是,通过正名可以重塑世界。孔子强调名称与实际事物应当相符,即每个社会角色都应该符合其名称所代表的责任和义务。如果反叛和谋杀在书中被明确定罪,这些行为就会因被震慑而消失,社会的和谐就不再依赖于严格的法律和惩罚,而是通过“礼”这种神奇的、非强制的手段。正如孔子所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在这里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的。正确的言语必须受到礼制的约束,如果言语被不适当地使用,将导致混乱和道德失衡。
《论语》中有两个段落表明了孔子著名的“正名”主张。其一,他指出,如果被邀请去治理卫国,他的首要任务就是正名。当他的对话者对这个计划表示惊讶时,孔子解释说,名不正将导致礼乐不兴,这样会导致刑罚失当。其二,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换句话说,孔子认为社会的顺利运转取决于人们正确履行社会规约他们的角色。
汉代的学者认为,他们仍然可以从《春秋》中听到孔子的声音,他们急切地找寻文本,从中寻找孔子如何用恰当的词语来评论历史事件的证据。因此,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关于《春秋》的讨论中写道,有国者、为人臣者、父亲和儿子都必须学习《春秋》,这样他们才能恰当地履行自己的职责,避免导致被误解的灾难。他继续写道:“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司马迁的这段文字清楚地提到了孔子的“正名”学说,当他提出他的《史记》以《春秋》为蓝本时,他的意思是,《史记》继承了孔子通过语言改造世界的方案。
阅读《史记》,我们可以明确地感觉到司马迁在践行这种方案。虽然历史事实可能无法充分表现奖善惩恶的“天道”,但历史学家可以通过识别有价值但被遗忘的个体,通过谴责那些因行为而损害了良好声誉的人,增加宇宙中正义数量的累积。历史学家可以通过他们自己的工作来验证天道。对历史学家来说,完成他们试图发现的过程似乎是一个无望的循环,但司马迁从未认为历史学家只是一个中立、客观的观察者。相反,他从一开始就相信历史学家在宇宙的顺利运转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侯格瑞《青铜与竹简的世界——司马迁对历史的征服》之“改造世界”)
材料二:
侯格瑞阅读《史记》的方法有两大亮点:首先是独特的阅读视角,即凌空鸟瞰、把握全貌。每一个人读《史记》都是一篇一篇地读,侯格瑞本人也一定是这样。但侯氏的阅读方法与一般读者大相径庭的是:侯氏是鸟瞰,一般读法是在地面上平视。《史记》不只是一本书,而是一个“宇宙世界”,鸟瞰才能看到全貌,平视只能看到一个局部。在这里,“阅读”已不只是在浏览,而是探讨、创作,或者叫深度阅读,要把体会、感悟写成论文,写成著作。平视的读法,是对《史记》记载的每一件历史事件的思考,或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思考。所以,平视的读法看到的是《史记》分门别类的编纂史料,做历史判断的思维受到局限。而侯氏的鸟瞰看到的是一个“宇宙世界”模型,对历史判断的思维境界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非常重视名称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因此提出“正名”的主张,希望通过言语的形式实现其“为国以礼”的思想。
B.材料一认为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动力主要来自《春秋》,他认识到《春秋》的多种功能,想以此为蓝本书历史来影响世界。
C.材料一认为司马迁并不会完全客观地记录历史,他主要是想通过自己的工作去验证天道,达到奖善惩恶、改造世界的目的。
D.材料二总结了侯格瑞阅读《史记》方法中的两大亮点,但材料一主要展示其独特的阅读视角,几乎不涉及独特的阅读方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是对《史记》的专题研究,作者的旁征博引证明研究学问需要开阔的视野。
B.材料二中的“阅读对象”不完全等同于“作品”,可以指人物,也可以指历史事件。
C.只要能对历史著作进行深度阅读、演示历史作品的创作过程,就能成为历史学家。
D.材料二以鲁隐公被弑、卫州吁篡权为例,主要是为了展示侯格瑞独特的阅读方式。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一对《史记》认识的一项是( )
A.《史记》根据个人的地位和影响把人物传记部分分为本纪、世家和列传三类。
B.《史记》叙述项羽在鸿门宴上没有对刘邦动杀机,把项羽塑造成重“礼”之人。
C.《史记》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史记》把孔子、陈涉等身份相对低微之人列入记述诸侯的“世家”之内。
(4)侯格瑞在材料一中谈自己对《史记》的理解和评价,为什么用大量篇幅讲述《春秋》和孔子?
(5)《史记•屈原列传》讲述了在楚国日趋衰亡的背景下屈原由被楚怀王信任、疏远到流放的过程,以及与渔父对话和投江自尽的细节,前人评价说“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请结合材料二说说我们该怎样深读这篇史传。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啼 晓 鸡
吴伯箫
①从很早就向往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那种古朴的乡村生活。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渊明翁《归田园居》里的名句,也是从心底里爱好着,玩味不已的。这还不是什么遁世思想,有以寄迹山林;实是田野风物,那竹篱茅舍、豆棚瓜架之类,所给予的熏染过深的缘故。
②在都市里,烟囱,楼厦挤得满满的,处处都是摩托车霓虹灯。人们黄昏起床,黎明就寝,昼夜生活压根给它翻了个儿,对守夜司晨的鸡犬之声他们怕很生疏吧。同那古昔战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