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二十校联盟高三第二次预热演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9000字,答案扫描。
准考证号
绝密★启用前
2025届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高三第二次预热演练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北上》是作家徐则臣的长篇小说,2019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该书讲述了1901年意大利人小波罗由杭州出发,酒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的故事,也揭开了运河沿岸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
材料一:
袁毅: 在你生活中,大运河处于什么位置?
徐则臣: 从小生活在河边,初中时住校,到冬天,宿舍的自来水管冻住,我们就端着牙缸,脸盆往校门口跑,校门前是一条人工运河,一大早河面上水汽氤画,河水暖人,后来在淮安生活过几年,每天在大运河两岸穿梭,对运河也知道了不少,二十年来,绵延千里的大运河成了我小说写作不可或缺的背景。
袁毅: 为写作《北上》,你做了哪些案头工作和田野调查?
徐则臣: 二十年来,但凡涉及运河的影像。文字、研究乃至道听途说,我都要认真地收集和揣摩。但要把一条河作为自己的写作对象,仅熟悉和了解是不够的,你得吃透它,像熟悉你的家人一样熟悉它。这次我看了60多本专业书籍,这些资料如果我不写这小说,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读。写作这小说的4年里,我又重新把运河从
南到北走了一遍,个别河段走了不止一遍。
袁毅: “到世界去”原来是你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而如今你创作《北上》,这似乎是一场反思与寻根之旅,你寻找到什么呢?
徐则臣: 跟找到什么比,我更看重“北上”的过程,没有这个北上的过程,我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大运河对我们有多重要,说它改变了中国和中国人一点都不为过。过去我理解的到世界去就是一直往外走,在《北上》中,意大利人到中国来何尝不是“到世界去”?所以,“世界”是辩证的。
袁毅: “将两个意大利人放置到中国运河人文历史书写中,以一种比较的视角介入《北上》的写作”,有意为之?
徐则臣: 有意为之,也是题材使然。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到1900年,中国已经被迫“全球化”了,中国的事已经不单是中国人的事,也是整个世界的事,所以我想引入他者的视角,看看在这种差异性的目光下,中国是一个什么样子。
袁毅: 为什么将运河故事开始和结尾的时间节点选在1901年和2014年?
徐则臣: 写运河,不仅要写它的历史,更要写它的当下,小说起自清政府室布废止漕运的1901年,结尾在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漕运废止,意味着运河作为国家层面上的运输功能到此结束,既然大运河最重要的现实功能就此逐渐丧失,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重新发掘运河的文化功能,思考,探索大运河在新时代下的意义?
袁毅: 当下,该如何用文化这把钥匙,去打开并“唤醒”大运河?
徐则臣: 我们都找到了“文化”这把钥匙,只是我在一己天马行空地虚构,沿河的建设者们却要步步为营地落实,我认为,各地在打造运河文化带时,应将本地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史迹充分融入建设中,而非千人一面,只借着运河的资源,把具有特殊历史和文化内涵的一段河道简单地做成旅游和商业的基地。
(摘编自袁毅、徐则臣《访谈:用文化这把钥匙“唤醒”大运河》)
材料二:
虚构才是重回历史现场,审视运河古今的最佳途径。徐则臣在《北上》中通过设置历史与当下两条线索,虚构了几个独立的的故事,对大运河实现了精细入微的审视,刻画了一个有血有肉、立体丰富的大运河世界。小说在历史线索的叙事中,以保罗•迪马克、谢平遮等人乘船北上为主要视角,见证了运河沿岸的繁华与苦难,在当下线索中,小说主要以邵秉义,谢望和等人的故事为主,抒写大运河的表败和人们对运河文化价值的执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运河在徐则臣小说里是不可或缺的背景,在《北上》里成了主角,这说明徐则臣对运河的理解、思考在深化。
B.《北上》从古今中西不同角度书写大运河,既叙写跨越百年的家族命运变迁,也对大运河进行文化审视与反思。
C.借助域外视角,作家对大运河的历史审视可能更为客观真实,同时也助于表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与自信。
D.材料一是访谈,主要涉及《北上》写作缘起。材料二是书评,主要总结评价《北上》的实践特色和文本意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唤醒”既指发掘保护大运河资源,也指重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还指更新对现代性的认知。
B.案头查阅和田野调查搜集获取更多的相关资料,在小说创作中发挥独特作用,也是审视运河古今的最佳途径。
C.当下运河文化带建设注重运河旅游和商业项目开发,并未融进当地历史文化的特殊性,运河文化属性彰显不足。
D.在创作过程中,徐则臣对自己坚持多年的“到世界去”的写作理念产生了怀疑,并在《北上》中作了修正。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毛泽东认为我们写文章时需要充分合理地运用民间的、外国的语言中有用的东西。
B.刘梦溪说,传统是从过去流淌到现今的精神河流,每个人都站在传统的延长线上。
C.莫言说,当你构思一个故事,最方便的写法是把故事发生的环境放在你的故乡。
D.鲁迅认为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做法是要我们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4.做好采访工作,需要采访者具有较强的访谈能力。袁毅在这次采访活动中有哪些访谈技巧可借鉴?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家乡文化也是我们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作为湖南的一份子,你如何关注并参与家乡文化生活?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十八岁出门远行
余华
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这年我十八岁,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尽管走了一天,可我一点也不累。但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
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这一次我看到了,看到的不是旅店而是汽车。司机的脑袋我看不见,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车厢里高高堆着箩筐,我想着箩筐里装的肯定是水果。
我兴致勃勃跑过去,向司机打招呼:“老乡,你好。”司机好像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