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高中创新联盟2025届高三模拟卷一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8700字,答案扫描。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模拟卷一
语 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技术发展的双刃创特性在人工智能时代尤为明显。基于人工智能的算法权力代表了新的权力结构,依托这些算法的平台正在逐渐形成一种能够单方面施加影响的新势力。由于算法技术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加之公共权力机构在授权和监管上的不足,以及当前对于算法治理手段的相对落后,这种算法驱动的权力正在迅速扩张。这一现象给文化安全治理带来了多重风险挑战。
“深度伪造”技术是伴随人工智能发展而出现的严峻挑战之一。该技术涉及运用人工智能算法生成高度真实的虚假图像、音频和视频内容,从而增强了虚假信息传播的隐蔽性和欺骗性,通过模仿名人或权成人士的言论和行为,“深度伪造”技术不仅可能报害他们的名誉,还能捏造出从未发生过的事件或情境,造成公众对实际发生事件的误解,并可能引发诽谤、欺诈和社会恐优等一系列问题。此外,它还有可能成为虚假新闻产生和传播的催化剂,削弱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并操纵公共舆论。最近几年,利用“深度伪造”技术制造的新闻事件频发,以至于虚假内容和真实情况难以区分,对社会舆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人工智能驱动的“深度伪造”技术,通过精准识别并针对目标国家社交媒体用户的心理弱点,为那些散播虚假信息者提供了更为精确的攻击手段。这极大地增加了信息过滤和鉴别的难度,并可能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干扰。
另一个严重问题是人工智能可能加重“信息茧房”效应并引发文化偏见。所谓“信息茧房”,是指人们在网络上选择性地接触和吸收信息,从而将自己置于一个狭小的信息空间内,难以获
25-X-007C-1
得多样化的观点。而人工智能的算法推荐系统可能会进一步加固这种“信息茧房”,导致用户只能看到与自己观点相符的内容,同时忽视或排斥与自己立场不一致的信息。这种现象可能引发几个问题。一是造成文化封闭化趋向。在“信息茧房”中,人们缺乏对多样化观点的接触,容易形成偏见和误解。二是容易导致文化误解和刻板印象加深。由于“信息茧房”中的信息是同质化的,人们的思维和观点也会变得封闭和单一。这会导致人们错失与多元观点进行交流的机会,从而加深对某些群体或事物的错误认知与固有偏见。三是群体观点极化。在“信息茧房”的环境下,个体或群体的观点容易走向极端并缺乏批判性思考。不同群体之间难以形成共识和相互理解,甚至可能引发社会撕裂。
“技术操纵”和意识形态问题亦是不容忽视的风险之一。算法是自动学习、自动决策的技术,但这并不意味着算法是“技术中立”的,算法的使用者、运营者赋予一定的目标从而发挥其效用。如果算法被有意无意地用于宣扬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可能会对公众舆论产生操纵作用,引发多层面的意识形态风险。一方面,由于人工智能语料库的大规模流动、聚合和分析,可能导致前所未有的数据安全风险。这些风险涉及了数据输入、运算、存储与输出的全过程,还可能成胁到数据主权、网络安全,引发个人隐私保护的问题,甚至危及国家文化安全。另一方面,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仍然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掌握,所需学习训练的“底料”也大多来自欧美国家,这很有可能导致该技术成为西方塑造主流思想,制造“认知陷阱”的新工具。这意味着,生成武人工智能技术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传播和强化西方国家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文化习惯等,对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的社会认同感、民族自信心以及文化多元性构成挑战。进言之,这种技术可能变成意识形态领域内的“特洛伊木马”,悄无声息地影响和改变全球文化格局。
(摘编自夏春晖《人工智能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影响与对策》)
材料二: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应该如何防范与人工智能有关的风险,例如侵犯隐私和算法偏见等?
钱德:目前存在两种类型的风险。一种是人们比较熟悉的普通风险,例如虚假信息、定向骚扰或定向营销等。另一种是人们不太熟悉的风险。例如,人工智能可能发展出自主意识并反抗其控制者。在一些人看来,为第二种风险感到担优是没有必要的,他们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人工智能的算法驱动的权力迅速扩张,内因是算法技术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外因是公共权力机构发挥作用不足与治理手段相对落后。
B.散播虚假信息者能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更精准地抓住社交媒体用户的心理弱点并进行攻击,增加了人们过滤和鉴别信息的难度。
C.人工智能算法可能会被使用者、运营者赋予一定的目的,比如宣扬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等,从而引发意识形态风险。
D.钱德认为,要关注人工智能带来的两种风险,而人们不太熟悉的存在性风险非常难以应对,它关系到人类能否继续使用人工智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工智能算法为生成高度真实的虚假图像、音频和视频提供了技术支撑。
B.“信息茧房”影响人们的思维,导致人们的观点走向极端,并最终引发社会撕裂。
C.人工智能技术很可能被西方国家用来塑造主流思想,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
D.如果人工智能系统拥有更强的自由意志和决策能力,将会对人类产生更大的威胁。
3.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材料二谈及的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风险的一项是(3分) ( )
A.人工智能进行文学创作,很有可能落入重现过去文本内容模式的窠臼。
B.人工智能应用带来的“机器换人”会对劳动力产生替代效应,减少就业岗位。
C.金融政策制定者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来实时监控数据,提高通胀预测能力。
D.人工智能会影响世界国家的社会认同感、民族自信心以及文化多元性。
4.材料一论证逻辑严密、条理清晰,作者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说明。(4分)
答:
5.近年来,利用AI制作换脸视频,绕过人脸识别系统监管从而实施诈骗、盗窃等犯罪的情形时有发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现象的看法。(6分)答:
(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在河之洲
熊育群
夏天的河流是热闹的,游泳的、洗衣的、挑水的,吆喝声一阵响过一阵。夜幕降临,一张张竹床在岸上铺开,人们横七竖八地躺着,听说书,听唱道情。微弱的星光,河中的月亮,夜风微凉,四周弥漫着淡淡的水汽。
村庄叫“连尔居”,河流称“黄金河”。整座村子的人都是从河的上游迁来的,以熊氏、胡氏两大家族为主体。这里芦获丛生,野鸭成群,人们在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