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2025届高三九校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4220字。
浙江省宁波市2025届高三九校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宗炳在《画山水序》中首次系统阐述了山水画的创作理念和观赏之道,提出了“卧游”的概念。他因年老体弱,不能亲临山水之间,便将自己的游历所见绘于画中,然后挂于居室四壁。通过凝视绘画作品,在心中畅游山水,达到超越现实、神游物外的精神享受。 这种“卧游”实际上是对山水画内在生命力和虚拟空间性的深度挖掘。强调的是画中山水能够引发人的联想,使人仿佛身临其境,能够在想象中游历和居住。而“可游”“可居”的美学观与宗炳提出的“卧游”的理念密切相关,都是中国传统山水画审美理论中对于山水画功能和观看方式的重要诠释。
“可游”强调的是画中山水的动态体验与虚拟游览性。在一幅山水画中,画家不仅要描绘出自然景色的形貌,还要使其具有空间感和深度,让观者仿佛能置身其中,沿着画中的山路、水道或小径游走欣赏,体验那种行走在山水之间的逍遥自在之感。 “可居”则注重于画中山水与人文建筑、生活场景的和谐共生,它要求画面所呈现的环境宜人且宜居,即山水之中要有适宜居住的元素,如屋舍、桥梁、舟船、耕读游玩嬉戏之人等,使观者看到画后产生强烈的共鸣和归属感,想象自己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安居乐业、修身养性。这种审美观反映了古人崇尚自然、向往田园隐逸生活的哲学思想。
(摘编自蒋梦婷《北宋山水画中“路”的表现研究》)
材料二:
山水画“可居”“可游”的前提是“可行”: “可行,意味着山水并不只是一种自然的景色, 而是要有人的路径,勾连着浅谷与深壑、矮丘与高峰,人行于其中,方得切身的体悟。” (渠敬东)道路为人进入山水提供了可能。
道路往往会从画幅的前端或偏左或偏右的画框之外,深入画面,渐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可游” “可居”的美学观都强调画中山水的动态体验、虚拟游览性及其和人文建筑、生活场景的和谐共生,反映了古人崇尚自然向往隐逸的思想。
B. “可行”是山水画“可居” “可游”的前提,山水画中的道路让我们在观画时产生类似于行走的心理知觉,为人“进入”山水提供了可能。
C.中国山水画面散点透视的空间构成方式,让观者在静止中也能产生动态感知,所以山水画在本质上不是凝视的对象,而是实践的对象。
D.山水中的行者关注的往往是被称为意境的整体空间,越不逼真清晰的山水就越能真切地给我们展示漫游者眼中的世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宗炳《画山水序》是中国最早的系统阐述山水画理论的论著,诠释了山水画的功能价值和观看方式,表明山水画具有超越现实的精神享受意义。
B.山水画中的游观不是躯体的移动,而是“感于物而动”的心神畅游,深度挖掘了山水画的内在生命力和虚拟空间性。
C.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让观者停留在某个视点,而中国山水画的散点透视却能突破视点和视野的限制,所以后者比前者更加高明。
D.山水画中的道路不仅仅指山道、坡道,也包括各类桥和舟船,观画者在道路中的行走是个体独有的体验和领悟,是一种哲学上的“独往”。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藏该减的要藏要减,该露的要露。 (《红楼梦》宝钗论画)
B.画屋要设身以处其地,令人见之皆可入也。 (清代龚贤《龚安节先生画诀》)
C.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 (北宋郭熙《林泉高致》)
D.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 (唐代王维《山水诀》)
4.请解释材料二中加点词语“实践性”和“超越性”的内涵。 (4分)
5.小刚喜欢画中国山水画,最近他想依据王维的《山居秋暝》画一幅山水画,但在如何组织画面、营造空间时却犯了难。请你根据以上两则材料所阐释的理论,为他提供几条具体建议。 (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拉小提琴的砌砖工①
马晓康②
砌砖工的教室是教学楼中间一块水泥铺的大空地。 同学们在空地上三三两两地站着,在我的右边,那些肤色偏黑的是印度人或斯里兰卡人,棕色或金色头发的是欧洲人, 而我的左边则是几个越南人; 中国人最多, 大家站在中间,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在我们后面还有韩国人和日本人。
有人穿着红黑色或绿黑色的工装,有人穿着轻快的帽衫,脚上蹬着大头靴。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