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市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高三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270字。
河南省漯河市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高三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数: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朴”的本义是木皮,“素”原指生帛。朴素多用以指不假雕饰、具有天然之美的艺术风格。朴素之为美,在于它代表了事物的原初状态、自然状态。
在先秦,朴和素首先是哲学范畴。老子多次用朴、素来描述道,说明道的终极性、本原性特征。庄子笔下的素、朴已具备审美意味,且是一种最高的美,“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将音乐分为三类,即天籁、地籁、人籁。“天籁”是自然界众窍自鸣的声音,它不凭借任何外力,完全是天然的,自发的,是天地万物的本来状态。素朴是天地大美,它是完满的,没有丝毫缺憾的,任何人为都是对这种完满的破坏。儒家讲朴素,常和文质问题紧密联系,主张质因文显,文以质存,素决定饰,文取决于质,道家所称的朴素,在儒家看来则是朴鄙、粗野。
作为一种审美趣味,朴素受到高度重视,被推为极品,是宋代以后的事。宋人厌倦了形式技巧的翻新逐奇,试图超越辞章之美、色彩之美、声律之美、用事之美,而追慕上古绘画的形简迹淡,神往于汉魏古诗的气象混沌。他们提出自然、平淡、真率、古拙、浑厚等作为新的审美追求,对朴素予以极高评价。如陈师道《后山诗话》所言:“宁拙勿巧,宁朴勿华,宁粗勿弱,宁僻勿俗,诗文皆然。”
朴素之美讲求自然浑成。它重整体而不重细部,重自然而不重巧思,它要求尽可能保持事物的本然状态,破除以人为中心的观物方式。朴素之作往往如造化生物,不显人工痕迹。汉代石刻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霍去病墓前的马、乾陵前的石像,刀法简练至极,充分保持石材原型,造型浑厚朴拙,仿佛天然成就。在宋人看来,或有年代久远的历史沉积感,单纯、洗炼;或表现为孩提般的天真,稚拙、清新。因此,朴素之美多与高古、稚拙、疏野、厚重等风格相邻。汉魏古诗亦复如此,大多首尾一气,不可句摘。
朴素之美讲求以素为绚。这意味着形式的简化与提纯,形式美的浓缩与积淀。它以浅蕴深,以淡寓浓,以无涵有,以少总多,从而较之铺锦列秀、富丽堂皇更耐人寻味。如水墨画,用笔简略,不求色相逼真而神完意足。又如琴、磬,朱弦疏越,一唱三叹,余音绕梁,不绝如缕,没有复调,没有和弦,不以繁富华美取胜,却以古朴平淡见长。
朴素并不是一种易于创造、易于接受的美;相反,无论对创造者的艺术功力与欣赏者的艺术修养,朴素都有着相当的要求。恰如宋代诗人吴可《藏海诗话》所说:“凡文章先华丽而后平淡,如四时之序,方春则华丽,夏则茂实,秋冬则收敛,若外枯中膏者是也。”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这才是真正的朴素。贺贻孙说得好:“每见后人有意为朴,反不如华;有意为拙,反不如巧;有意为粗,反不如弱;有意为僻,反不如俗。大抵以自然者为胜,如美人乱头粗服俱好,不可遂以乱头粗服为美人也。”
(摘选自张海明《中国古代朴素美理论的发展及在美学史上的意义》)
材料二:
古代诗人留下大量意境深远、风格朴素的诗篇。它们没有斑斓绚丽的文采,读来却真挚动人,诗意盎然。如《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全诗丝毫没有雕琢痕迹,水草丰茂牛羊遍野的塞外草原景象自然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再如钟嵘《诗品》评陶潜诗:“文体省静,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词兴婉惬。”陶诗文字俭省,风格清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庄子哲学看来,“天籁”是自然界众窍自鸣之声,不借外力,亦非人力为之,呈现出素朴的天地大美。
B.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由于从中很难找出某一传世佳句,所以其艺术审美价值大打折扣。
C.美人“乱头粗服”俱好,是因其天生丽质,丑者如此,则是东施效颦。这符合儒家“文以质存”的朴素观。
D.林黛玉评“暧暧远人村”这类诗句“淡而现成”,似乎俯拾而已,但却需要诗人语言足够精炼方可炼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代石刻,因为保留着高古、稚拙、疏野、厚重等自然浑成的风格,故而呈现出古朴平淡的审美特质。
B.朴素在先秦首先是哲学范畴,老子多次用朴、素来描述道;宋代以后朴素是一种审美趣味,宋代诗人借用“外枯中膏”,表达审美观。
C.相较而言,吟诵“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竹风在耳,山雪盈怀,读者在读诗却又不觉在读诗,这正由于它未曾使用形容词。
D.错彩镂金、初发芙蓉,二者都具美感,且各有琳琅满目的例证;但在东方美学视野下,后者代表的朴素之美审美性更强。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初学作诗,宁失之野,不可失之靡丽;失之野,不害气质;失之靡丽,不可复整顿。(吕本中《童蒙诗训》)
B.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要非情思高远,形神消散者,不知其美也。(苏轼《与苏辙书》)
C.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D.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刘勰《文心雕龙》)
4.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瓦雷里在读了法译本《陶潜诗选》后,得出这样一种看法:“朴素有两种:一种是原始的,来自贫乏;另一种却生于过度,从滥用中觉悟过来。”陶诗属于哪一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5.《真水无香》一书提到,明清时代有篆刻者“刻石章完,必置之椟中,令童子尽日摇之;或以石章掷地数次,待其剥落有古色,然后已”。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评述这种行为。(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三等车
【俄】蒲宁
谁要是以为这种等次的火车,您想乘就可以乘,别人管不了,那就大谬不然了。
1933年3月,在锡兰的科伦坡,我就有过这样的遭遇。
早晨,还刚刚七点多钟。
可是已经火伞高张,燠热异常,这是一种凝重的、呆滞不动的暑气。每当要下可怕的暴雨前,总是会出现这样的酷热;暴雨后,洪水便开始泛滥了。
我穿一身白衣服,戴一顶白色盔形凉帽,坐在一辆漆得亮晶晶的、晒得滚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