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终质量评估高三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780字。
河南省南阳市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终质量评估高三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第一,人民需要文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第二,第二,文艺需要人民。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我国久传不息的名篇佳作都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不能以自己的个人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而是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
第三,文艺要热爱人民。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要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行动。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正所谓“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最终都是为内容服务的,都是为了更鲜明、更独特、更透彻地说人说事说理。背离了这个原则,技巧和手段就毫无价值了,甚至还会产生负面效应。
(节选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接地气”,就是要接生活之气、接人民之气,把创作之根牢牢扎在生活的沃土里。创作触角一旦离开坚实的大地,自然也就接不上地气。
“接地气”是新时代对文艺的热切呼唤,是文艺人民性的必然要求。“接地气”是文艺创作规律的体现,是不能违背的。文艺创作从哪里来?为什么会发生?它的动力和源泉是什么?这是文艺创作理论的重要命题。文艺创作源于生活,它的发生、它的动力固然离不开创作主体的创造欲望和创造性劳动,但它更来自生活的赐予,来自时代的要求和人民心声的表达。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丰富的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新时代文艺开辟了理论和实践的广阔道路,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南。
B.文艺作品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创作出更多让人民满意和喜爱的文艺作品,以满足人民对文化产品多样化的需求。
C.文艺工作者只有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D.文艺工作者过于关注个人的小圈子,作品缺乏时代感、人文关怀和大爱精神,导致忽视了与人民的紧密联系,缺乏大局意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艺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是文艺表现的主体,也是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
B.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我们的文艺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C.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优秀作品必须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这是由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决定的。
D.文艺工作者只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就能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因为文艺的一切创新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用温暖的现实主义的方式讴歌普通劳动者,荣获茅盾文学奖,激励千万青年。
B.光未然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勇敢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创作了《黄河吟》。
C.柳青为了完成《创业史》,长时间深入到农村里,投入到田间生产劳作中,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D.刘慈欣小说中表达的故土情结、生态观念、奉献精神以及对命运共同体的认识,都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托的。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是怎么深刻有力地论述“文艺创作要‘接地气’”的?(4分)
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作品要让“人民喜闻乐见”、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文艺工作者要“热爱人民”。请结合孙犁的《荷花淀》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三哺洼
范子平
我1939年在晋北参军,进的是115师344旅。后来我们东进山东,成了八路军五纵,又南下江苏,改编为新四军三师,全军换了蓝灰色军装。我在八团一营三连当班长。我们八团是井冈山28团的底子,很有名气,人称老八团,驻扎在盐城建湖一代,时不时跟鬼子和伪军干上一仗。
我们班来了一个新兵宋城,中等个子,圆脸小眼——说是新兵不假,加入我军才一周,但要说当兵的资历也不浅。国军135师从他家乡路过时他当了兵,打过不少仗,豫南会战中受重伤,被救下来,伤好后在家乡当民兵,听说老八团在此驻防,就不顾一切投奔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