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2025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200字。
浙江省湖州市2025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当面对现实问题寻找解决办法的时候,人们往往求助于过往,试图从中鉴往知今、返 本开新。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传承的国度,这是一条习见而自然的思路,内在于 文化积淀和思维模式的底部。重述历史式的文艺作品成为晚近一些年文艺作品中的主潮,无疑也从属于这个脉络。由于解构主义与新历史主义的影响,泥沙俱下的当下叙事中,对 于一度简单化、刻板化的历史观的批判走向了矫枉过正。在返回历史、重塑传统的过程中丢弃了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或者将其在相反的维度上极端化。
让我们先来看看几种充斥在文坛、舞台、银幕与荧屏的与重述历史有关的突出现象。 最为突出的无疑是甚嚣尘上的网络文艺,勾心斗角的权谋机略、尔虞我诈的宫闱秘事成为 这类宫斗戏和阴谋剧的主流。历史在其中成为上演着各种自然人性、生存智慧与狭隘诉求的被动处所,而不是作为创造性主体奋斗与建设的主动进程。其次是抗日神剧,在这种奇观化的书写中,历史转为传奇,传奇又变身神话,英明神武的英雄在愚蠢迟钝的敌人面前以一当十。历史在这里被空心化和符号化地诉诸情绪消费,它惟一可以推波助澜的只是狭 隘而盲目自大的民族主义。第三是严肃的历史文学和正剧中,对于王朝、事件与人物评价的“翻案风”。比如让革命领袖走下神坛,给英雄模范“祛魅”,把平权革命解释为暴行。当历史在“后革命氛围”中失去了乌托邦维度之后,精神迅速降解为欲望和本能,只 有以邻为壑、卑劣无耻的宵小,没有舍生取义、舍己为人的伟人,这显然让历史卑琐化了。
辩证唯物史观当中的历史,是既尊重历史,又有现实立场,并且旨归是在解释世界的 基础上改造世界。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谈到“历史感”即“现实感”,强调基于过往实际、当下处境和未来理想而书写历史。从理念上来说,这与中国悠久的历史书写传统也是相通的。“孔子作《春秋》,微言大义。言微,谓简略也,义大,藏褒贬也”。关于 “义”,《四书训义》里讲到:“有大义焉,正人道之昭垂而定于一者也;有精义焉,严人 道之存亡而辨于微者也。”这就是明确历史观与个人化书写之间的有机结合,从而使得中国的历史成为一种与文学相通的审美的历史、情感的历史与教化的历史,而不仅是科学的历史、理性的历史与纯学术的历史。
如同海德格尔所说:“历史性这个规定发生在人们称为历史的那个东西之前。”史观 或者说人们意识到的历史性,使得历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情感态度与道德追 求。在前现代中国,史观被表述为“义”,而“义”的内涵随着时代变迁而变迁,就今日 而言,历史的“大义”无疑应该依托于经过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洗礼的一系列价值 体现。
如果我们细析当代文艺作品中的历史虚无主义,会发现近代以来的历史哲学遗产挥发出的藕断丝连的影响。它表现为历史主义,即根植于 19 世纪兰克史学的价值中立式的“真实性”偏执。这种历史主义表现为“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的工具理性思维,因为与有清 一代的乾嘉汉学传统契合,而被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奉为史学圭臬。实证主义式的历史观作 为基础性知识累积的手段,自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这种思维推向极致,就会将手段当作目的,尤其在进入到文学领域后,很容易因为书写者亲历、经验和现场的“真实”感受而带来一种真实性的虚妄,误以为那就是历史。从逻辑上来说,现场感并不等于现实感,而 个人真实也不能与历史真实画等号。历史主义的求真,如果失去了向善的道德维度,而只计较于“法利赛人的真实”,而忘却历史的“大义”,就会让历史书写变成一堆杂事秘辛、断烂朝报的堆积,就像法的条文规定如果不以正义为旨归,那么教条的律例很有可能 成为恶的帮凶。
如果说历史主义来自于科学理性,那么另一种潜在话语——功利主义,则源于消费的 理念。它基于实用的立场,将历史作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我们的时代就表现为消 费历史。对比于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现实主义立场,这种功利主义的失误在于历史的 “大义”消失了,只剩下“小利”。这从那些最为风行的网络文学主题中就可以看出来, 曾经在现代革命被打倒的帝王将相又回来了,痴女和迷妹拜倒在霸道总裁的脚下,此类文 本将坐稳奴隶或者攫取权力奴役他人作为最终的目标。消费社会和消费者不想听从任何历 史债务的召唤,它们只想逃债,用戏谑的方式扮演遗忘的弱智儿,或者榨取历史中可以提 炼出使用价值的内容,并将之生产为衍生最大化的文化商品,投放于市场。其必然结果是 迎合低劣趣味,直奔本能的下流,而文学作为人类的精神产品就堕落为“自然存在物”的 无节制娱乐。
文学艺术是一种与历史共振的能动性活动,而不仅仅是“再现”“表现”“象征”或 者“寓言”,更不是戏说、大话和流言蜚语。文学艺术通过叙事加入到历史与现实的行动之中,“历史”总是被当下所讲述,而这个“当下讲述”本身构成了历史实践的组成部 分,它们共存于时空之中——历史似乎已经远去,但文学艺术对于历史的一次次重新讲述,却可以参与到历史进程之中。因而我们必须保卫历史。
(选自刘大先《必须保卫历史》,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重述历史”在近年来的国产文艺作品创作中成为潮流,与人们借古鉴今的思维模式不无关联。
B.抗日神剧的奇观化书写诉诸情绪消费,历史被空心化和符号化,只助长了狭隘自大的民族主义。
C.经受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洗礼后,当代中国的史观应依托于以此为指导的一系列价值体现。
D.文学艺术通过对历史的重新讲述参与到历史进程中,以戏说、再现历史的方式与历史同频共振。
2.对各种“史观”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传统史观秉持着大义,体现了书写者的情感态度和道德追求,与纯学术的历史写作不尽相同。
B.宫斗戏、阴谋剧、抗日神剧等这些与重述历史有关的文艺作品常常充斥着历史虚无主义的历史观。
C.实证主义式的历史观主张“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具有工具理性思维,因此缺乏历史的“大义”。
D.消费理念下诞生的功利主义并非以现实主义为立场,而是立足实用,牟取小利,逃避历史责任。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佐证“中国悠久的历史书写传统”的一项是(3 分)
A.《史记•项羽本纪》中,樊哙为救刘邦在新丰鸿门勇闯营帐,舌战项羽。
B.《阿房宫赋》中杜牧虚构豪华奢侈的阿房宫,来劝诫统治者要仁义治国。
C.《汉书•李广苏建传》中,苏武面对李陵的劝降,严词拒绝,不卑不亢。
D.《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屈原放逐,作《怀沙》赋后,自投汨罗以死。
4.作者在论述“必须保卫历史”这一观点时,充分显示了“批评的锐气”,结合文本内容从不同角度阐述。 (4 分)
5.习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树立大历史观,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请根据材料谈谈,文艺工作者应具备怎样的“大历史观”。(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裁云记
陈春成
我在修剪站工作五年了。云彩管理局下属有很多个修剪站,遍布在城市的四方。这是个历史悠久的机构,负责管理城市上空所有过境浮云。《城市云彩管理条例》规定:“所有云都应依法修剪成规定尺寸的椭圆形,边缘为均匀的波浪形花边,否则即属于违法云,我局将依法对其进行消灭。”从那时起,所有的云都成了卡通画里的样子,胖乎乎的,看起来很温顺。语文课上,“流云”“落霞”这类陈旧的词语已经很难解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