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900字。
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这里探讨的“风景”,不包含在“生态文学”“自然文学”的范畴里,而是小说叙事中的细部元素,即作为修辞的问题。它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是景色、背景、环境及空间指涉的状态,是人为加工、记录和描绘叠加起来的人文景观及其独特存在。其中,人与风景同为叙事的主角,风景收录于人的眼中,也投影到人的心灵底片,成为主体情感与精神的镜像。作家书写风景的过程,是与自然相拥、交融,实现叙述本体意义重构的过程,当然也是在自然中发现自我、认知自我、确认自我甚至是净化自我、升华自我的过程。风景描写是作家灵魂的勘探仪,发现了怎样的风景、如何呈现风景、表现出与风景怎样的胶着度,是阐释作家精神向度和人文情怀的重要参照物。风景描写同时也是我们直观地触摸作家的心灵脉搏,与其完成灵魂共舞的诗学路径。当我们与作家及其笔下的人物在这条小径相逢、相拥时,风景描写便可能达到审美至境。在任何时代,风景都是文学文本中无可替代的叙事要素,风景描写的流失,不仅意味着叙事的缺憾,同时也是人类放逐自然、走向孤独、失去精神和灵魂伴侣的危途。
(选自张学昕《书写能触摸到时代气息的“大风景”》)
材料二:
风景描写曾是优秀小说作品的标配,为故事情节的铺展、人物性格的塑造、主题意义的展现提供着强大背景,能化入情节的叙述而与小说浑然一体。可是,当下的小说创作普遍缺少精彩的风景描写。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快餐文化不断介入日常生活,对作家写作产生了潜在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畅销书、影视剧、网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风景描写一方面可让作家与自然交融,并在自然中处理自我;另一方面可让读者直观地触摸作家的心魂,并与作家发生灵魂上的共鸣。
B.风景描写虽然是古典主义的东西,与现代小说不是同一个频道上的产物,但依然可作为现代小说和后现代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来看待。
C.风景描写在当下小说创作中的缺失是事实,重建风景描写很有必要,但风景描写要建立在小说文本内在需要的基础上,不可机械添加。
D.三则材料选自不同的文本,围绕“风景描写”这个学术话题,分别阐述了风景描写的概念内涵、流失原因和有机性等问题,颇有见地。
2.下列对材料中的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中的“镜像”意为人的主体情感与精神等成为风景的外在投射媒介。
B.材料一中的“勘探仪”意为风景描写是考察探究作家精神世界的重要工具。
C.材料二中的“骈拇枝指”意为风景描写在快餐文化里是多余而无用的东西。
D.材料三中的“脏器”意为风景描写是小说文本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3.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中相关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关于风景,观看者的主观状态很重要,也就是说感觉和心理的状态会影响风景影像的形成。
B.即使把特定的风景写得很美妙,而与故事没有多少关系,仍然不会有多少艺术上的感染力。
C.商业繁盛而感官幽闭了,我在当代小说中很久没听到一声鸟叫,也没目睹一朵花的开放了。
D.风景描写并非小说叙事的附属品,精彩的风景描写可以脱离小说,而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4.当下的小说创作普遍缺少精彩的风景描写,其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相关内容,简要概括。(4分)
5.材料三强调了风景描写的有机性问题,请从情节、场景、人物等角度,分析下面这段画波浪线的风景描写的有机性。(6分)
后面大船来得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
“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选自孙犁《荷花淀》)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逐日者
胡丽端
夸父来自一个狩猎的部族。人们与野羊赛跑,直到其中一方筋疲力尽得倒下为止。这是一个公平却笨拙的狩猎方法,所以这个部族人口一直不兴旺,后来竟日趋灭绝了。不过夸父生活的时期,这个部族还勉强能供养起酋长的一家。夸父就是酋长的儿子,夸父从小就表现出超人的精力与耐力,狩猎时夸父常常会在野羊已累得倒地后继续往前奔跑,以致两手空空而返。对夸父而言,奔跑本身就是一种无上的乐趣。手脚极有规律地配合,耳边风声呼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