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25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5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1/18 20:15:5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290字。

  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25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卷面分值: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为问答分离式试卷,由问卷和答题卡两部分组成,答案务必写或涂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5题。
  材料一:
  近日,一组“生紫烟”图片引发全网关注,多个网友拍摄到: 阳光照射下的烟雾, 出现梦幻的紫色。这“生紫烟”的景象是千年前“诗仙”李白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的生动体现。诗中“生紫烟”的景象不但有道家“紫气东来”的文化内涵,还合乎科学事实。
  要解释这一现象,得从光的传播说起。太阳光通过同种均匀介质时沿直线传播,反之传播方向就会发生改变。由此,太阳光进入成分复杂且不均匀的大气层后,会跟空气分子、尘埃、气溶胶等介质相撞,从而产生散射 与直射、反射、折射、衍射等一样,散射也是一种光学现象。
  太阳光在大气层中的散射分为两种情况: 当它遇到直径比太阳光波长小的空气分子时,会进行选择性散射,其散射强度与波长相关,这种散射叫分子散射;当它遇到直径比波长大的尘埃、气溶胶(大气中悬浮的固态或液态微粒的总称,如雾、烟、 霾)等物质时, 一定范围的光波会全部被散射(即无选择性散射),这种散射叫米氏散射。分子散射里,光的波长越短,散射越强,反之亦然。这个规律是二十世纪初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发现的,所以分子散射又叫瑞利散射。
  瑞利散射可以让天空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众所周知,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其中波长最长的是红光,通常约650纳米。波长最短的是紫光,通常约400纳米;蓝光次之,通常约450纳米。 由于瑞利散射的影响,太阳光经过大气层时,其中的红光由于波长较长,散射较少,因此穿透力更强,通常能够穿透大气抵达地面;而紫光和蓝光由于波长较短,散射较多,穿透力很弱。秋高气爽或雨过天晴,大气中的尘埃和气溶胶较少,阳光经过大气分子强烈的瑞利散射后,蓝光和紫光散射到四周甚至布满天空。 而人眼对蓝色更加敏感,对紫色感觉次之,所以天空看起来呈蔚蓝色。
  这种现象是否与“日照香炉生紫烟”有关呢?
  这得结合《望庐山瀑布》所描绘的景象来解释。诗中的“香炉”是指庐山西北的香炉峰,因峰顶尖而圆,形似巨大的香炉而得名。在金色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升起阵阵紫霞,如同烟雾一般, 甚是美观。
  有人会问,既然瑞利散射让香炉峰上呈现波长较短的蓝光和紫光,而人眼更易感受到蓝光,那李白为何不写成“日照香炉生蓝烟”呢?除去紫色是道家最推崇的祥瑞之色这一主观原因,答案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很可能是李白观看瀑布时,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香炉峰上气流分子的直径和紫光的波长差不多,所以散射光中紫光最强,散射最多,很容易被人看到。二是相对天空而言,香炉峰距离观察者更近,更容易看到紫光。网友近距离拍摄到紫色为主的烟雾,也是这个原因。
  “日照香炉生紫烟”这一景象成为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典范,科学同样充满诗意和美感。(摘编自《“诗仙”李白眼没花,原来真会“生紫烟”!》)
  材料二:
  我国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记载了古代各种染色技术,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颜料的生产等,我国古代绘画、纺织等艺术的辉煌成就与这些科学技术密不可分。北宋王希孟创作的《千里江山图》以赭色为衬,以石青、石绿的天然矿物颜料为主
  1.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及下面这幅图,对“日照香炉生紫烟”这一景象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李白看到的紫烟其实不是烟,而应是紫色的光霞。
  B.当时可能有雾或多云,阳光在大气层产生了散射。
  C.紫色光的散射强度要大于其他颜色光的散射强度。
  D.能看到紫烟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距离等有关。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眼对蓝光的敏感度要高于对紫光的,紫光的波长约为400纳米,蓝光的波长约为450纳米,说明人眼对光的敏感度取决于其波长。
  B.北宋王希孟创作的《千里江山图》历经千年仍近乎完美,这与画家绘画手段的独特性、颜料的独特性以及绘画载体等都密不可分。
  C.艺术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一条重要路径,承载了人类的情感,需要科学的严谨与精确,艺术思维也不是完全脱离逻辑与抽象的。
  D.生物艺术、分形艺术、智能艺术等融合性艺术形式的悄然兴起,新的艺术媒介的不断出现,表明当代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日益紧密。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不但有道家‘紫气东来’的文化内涵”“除去紫色……主观原因”等语句,凸显出李白诗歌创作富有文化内涵的一面。
  B.材料二介绍了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的相关内容,又以《千里江山图》为例,说明艺术的辉煌成就源于科学技术。
  C.材料三使用“相互影响”“共同演化”“互相沟通”“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等词语,表明艺术与科学关系密切,要同步发展。
  D.从材料一对“生紫烟”现象的探寻,到材料二《千里江山图》的留传,再到材料三当下艺术的创新,可见人类对艺术的接续探索。
  4.材料一是如何一步步普及科学知识的?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4分)
  5.材料三认为科学与艺术“时而并行,时而交叉”,这一观点在材料一、二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 ~9题。
  琴声飞过旷野注(节选)
  徐贵祥
  十五岁的韩子路翻身下马,看着黑灯瞎火的洪埠镇,城区无声无息。可是她知道,黑暗中,有一群狰狞的动物,张着血盆大口,正扑向敬爱的韦司令,扑向她心里的亲人们。她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从琴袋里取出矫音器和二胡。
  已经是半夜了,大地和天空一样沉寂。一缕乐声悄然飞出这个名叫牛尾巴岗的地方。韩子路先吹响了矫音器,然后拉了《团结起来到明天》的第一段。接着,她加了一段自编的乐曲,拉出了约翰斯基密码中的“警报”两个字。再接着,她的琴声变了,那些不太规则的曲谱,越过护城河,越过潜伏在工事里的日军暗哨,越过茂泰商行的房顶,越过洪埠镇沉睡的街区,飞向夜空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