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名校联盟2025届高三1月份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4660字。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题。
材料一:
1954年6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支潜艇部队——海军独立潜水艇大队正式成立。6月28日,两艘从苏联接收的潜艇“新中国11号”和“新中国12号”由中国海军官兵驾驶,驶出旅顺口,前往人民解放军海军青岛基地。第一批潜艇学习队成员罗治淮回忆,当时的学习过程既紧张又兴奋。
罗治淮:苏联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帮助中国建一支潜艇部队,大家都高兴极了,但是我们这个队伍文化程度偏低一点,当时决心大得很,天大的困难我们也能克服。早上天不亮就起来,晚上深夜才睡。三年零两个月以后,我们的学员自己开着船(潜艇)。自己把这个船(潜艇)开到我们自己的基地。
面对西方国家的核威胁和核讹诈,毛泽东主席提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彭士禄说,他们都是吃着窝窝头搞核潜艇,有时甚至连窝窝头都吃不饱。
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彭士禄:调查研究,开讨论会,大家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我们一定要搞,一定要自己搞!一万年也得搞出来!作为我们科技人员,一万年太久了,只争朝夕!
程文兆:船像鲸鱼一样徐徐驶出那个平台。有上万人自发地或有组织地走到现场,欢声雷动。船上前面挂着毛主席像,下面就是大红花,潜艇艇员都站在船舷旁边,非常非常激动,感到非常自豪。
1969年,正在东海舰队服役的程文兆接到命令,自己将被抽调到一支特殊的部队,来到北海舰队,程文兆才知道,自己即将加入的是中国第一支核潜艇部队,他将与另外35名战士一起,担任首艘核潜艇的试航员。程文兆和战友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试航200多次,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1970年12月26日,中国人自行研制设计的第一艘核潜艇正式下水。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1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1988年9月,中国海军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圆满成功,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并具备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能力的国家。
(摘编自央视新闻《百年瞬间•新中国第一艘核潜艇》)
材料二:
“谨小慎微,精益求精”,这是写在某潜艇基地技术监测室大门上的字。核安全事关国家安危,必须确保万无一失。基地官兵用细节上的苛刻,破解了核盾牌上的“安全密码”。
核潜艇的“保健医生”——高级工程师吴水海手持专业仪器,穿梭于各种电气设备之间。突然,监测仪发出了“嘟、嘟”的报警声。他小心地一寸一寸地移动着仪器,报警信号的频率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1954年,中国海军接收了苏联提供的两艘潜艇,鼓舞了人心、振奋了士气,可促进中国的核潜艇研究事业进一步发展。
B.面对西方国家的核威胁和核讹诈,中国决定自力更生研制核潜艇,彭士禄等科技人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克服困难,最终成功。
C.中国核潜艇基地官兵以“谨小慎微,精益求精”的态度,确保了核潜艇的安全运行,体现出了中国海军对核安全的高度重视。
D.核潜艇的退役处置是世界性难题,中国核潜艇基地通过自主创新,成功攻克了这一难题,填补了国际技术空白。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早上天不亮就起来,晚上深夜才睡”与材料二中“不分白天黑夜的探索之路”等语句,突出强调了核潜艇事业的紧张程度和人们的时间观念。
B.材料一使用“第一支”“第一任”“第一艘”等振奋人心的词语,表明中国核潜艇的实力在不断展现出来。
C.材料二列举吴水海排查冷凝器传热管问题、孔劲松团队攻克“核退”处置技术难题,证明了我国核潜艇技术领先世界。
D.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从历史发展、未来的发展前景的角度介绍了我国核潜艇事业,材料三则展望了世界核潜艇事业的技术保障。
3.中国核潜艇事业成功的原因之一是“精益求精”,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这一精神的一项是(3分)
A.“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周
B.“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C.“从小就培养孩子不管是对学习,还是其他爱好,都要做到‘精’,并且能认真地将事情做得尽善尽美。无论什么事情只要做得完美,那么这件事就做得很有价值了。”————卡尔•威特
D.“随时倾听顾客的要求和意见,不断解答顾客的询问,还要不停地拿糖、过磅、包包、打捆,同时用心算代替算盘。”(《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4.材料一作为一篇成功的新闻稿,虽只是如实的记述历史事件,但却取得了震撼人心的效果,请从语言方面分析其成功的原因。(4分)
5.参观“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了解了我国核潜艇事业发展历程后,振华中学决定展开“赓续科研精神,砥砺思想情操”主题班会,请结合三则材料写出发言提纲。(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雪山大地 杨志军
①父亲想办一所学校,让草原上的孩子都来上学。县委书记王石起先不同意,认为如果父亲继续当畜牧科长,就比较容易成为副县长甚至县长。父亲说:“我升上去有什么用?我让我的学生升上去才算本事。”
②父亲骑着日尕①考察了一些日子后,把学校定名为沁多小学,校址选在了“一间房”。这里是沁多县的地理中心,离各个公社都比较近,而且它坐落在沁多公社。沁多不光比其他公社富裕些,他的主任也好说话。父亲找到正在放羊的沁多公社主任商量,主任说:“噢呀,一点点问题都没有。我的孩子能去上学。”父亲哈哈大笑,他明白这其间的情谊。沁多公社的招生让沁多主任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