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9670字。
绝密★启用前
2024年高三一模诊断考试试卷
语 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框。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一切民族的文化,都是对于愚昧的否定,都是不断变异和发展的,但是,各个民族的文化的形式,又都具有相当顽强的沿袭性,不是可以轻易改变的。每个民族都希望取得文化的进步,同时他们又都珍视本民族传统的文化形式。在历史上,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面临着他民族的威胁的时候,他们往往都要为维护本民族文化传统起来作殊死的斗争。这种情况,不仅是合情的,而且也是合理的。因为每个民族都是按照自己特有的形式在否定着自己的愚昧,从而取得生存和发展的。
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实际是和维护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希望联系在一起的。不过在民族之间,并不是不可有文化的交流,也不是不可有文化的融合。中国汉代的文化,就是由先秦的华夏族和夷狄族的文化融合而来的,今天中华民族的文化,更是汉代汉人和各兄弟民族的文化长期融合的结果。这样融合起来的文化比先前的文化不仅水平大有提高,而且内容也更加丰富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实际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种趋势。只要交流和融合是在平等和自愿的条件上进行的,这种交流和融合对于各有关民族否定自己的愚昧都有积极意义,当然也就不会是不可接受的了。
(摘编自刘家和《略说文化》)
材料二:
正如毛泽东所说,“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在历史上,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可能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有时或许会抛弃旧形式,采取新形式,但作为文化特质的民族心理结构、民族思维方式的变化却是极其缓慢的。文化传统一旦形成,就会具有某种情性和保守性,某种对外来文化的排拒力,以维护自身的纯洁性。一切尚有生命力的文
1.下列各项对材料一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民族进步和文化的否定精神 B.民族文化的沿袭性和融合性
C.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D.中华民族文化的来源和形成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民族心理结构和民族思维方式作为民族文化特质,其变化是极其缓慢的。
B.民族文化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并不会被弱化,反而会使自身机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C.如果传统文化不能容纳和消化某种外来文化,那么本地文化交流将不再发生。
D.对待外来文化,应该采取越来越宽容的态度,正像鲁迅说的那样,要敢于拿来。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主要运用的是事实论据,第一段用概括性事例,而第二段则用具体事例。
B.材料二第一段引毛泽东的话,增强权威性,巧妙引出民族文化形式问题的讨论。
C.材料二从民族文化的功能、规律、价值取向、趋同性等方面论述,思路清晰。
D.材料二第三段用“譬如”来引出例证,表明所举例子是确凿的事实,而非虚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植物为人类和其他动物提供食物和住所,还能调节气候,给地球带来生机和活力。但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地球上的物种正在加速灭绝,植物也不例外。据统计,从1753年至2018年,全球范围内已经有571种种子植物在野外灭绝。一种植物的消失,对我们来说,并不仅仅是单一物种的消亡,也将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