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25届高三12月名校阶段检测联考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5670字。
安徽省2025届高三12月名校阶段检测联考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试卷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 笔 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 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案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 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所有答案均要答在答题卡上,否则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 一:
诗人常常感到,自己想说的很多很多,可实际说出的却很少很少。语言对于诗人并非生疏的东西,可要运用得妙却又无比困难。由于这个缘故,作家、理论 家常常说一些泄气话,如英国哲学家斯宾诺莎说:“文学是众多而巨大的迷误之 源。”德国作家歌德说:“那试图用文字表达艺术经验的做法,看来好像是件蠢 事。”高尔基更是大声喊叫:“世界上没有比语言的痛苦更强烈的痛苦了。”这些作 家、理论家所说的“语言的痛苦”,就是指言语常常不能完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 情,即“言不尽意”的意思。而“言不尽意”的命题早在中国先秦时期就明确地提 出来了。最早提出“言不尽意”的是庄子。
从先秦到魏晋,“言不尽意”的命题经历了从哲学到美学的转换。到了陆机和刘勰那里,“言不尽意”的命题才开始被提到美学领域来讨论。由于陆机、刘勰 关心的是在文学创作中如何通过语言来传达审美体验和艺术构思,这样,在他们 那里,“言不尽意”中的“言”与“意”就有了特殊的含义。“意”不再指“道”一类的 世界本体,而是指作家面对客体所产生的冲动、体验和构思中饱含感情的五彩缤 纷的艺术世界,以及充满于艺术世界中的情趣气韵等;“言”则不再指那种推论性的语言,而是指力图把审美体验、艺术构思、情趣气韵表现出来的媒介。陆机、刘 勰认为,在这种“言”与“意”中“言不尽意”,也就是说,“言”常常不能匹配“意”、表 现“意”。
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给人们以很大的助益,但它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它不 能表达人们所想的一切。至于人们的审美体验,就更难以为巧了。
在我看来,审美体验起码有如下特征:第一是具象性。美感总是伴随着历历如绘、栩栩如生的形象。第二是情感性。情感饱满才能动人心魄。第三是模糊 性或朦胧性。模糊或朦胧才能意味无穷。第四是整体性或组织性。即审美体验 中主体自身具有完形和投射功能,可将不完整的组织完整,可将空白填补为充 实。第五是微妙性。即审美体验的思想感情委曲入微,难于捕捉。第六是创造性。即审美体验达到极致之时心灵的自由创造。
总的看,审美体验不同于一般的认识。从心理发生角度看,一般的认识发生于人的意识、理解、思维等心理层面,具有抽象、单一、明晰等特征,这样就与语言的一般性的特点相匹配,语言就易于驾驭它;而审美体验是主体与客体、感性与 理性、直觉与思维、本能与理智、意识与无意识的统一,它的发生深入到了人的本 能、直觉、无意识这些幽深的心理领域,它与个体的生命相连,这样具有一般性的 语言就往往不能与它相匹配,“言不尽意”的困境就在这种语言与审美体验的疏 离与矛盾中产生了。美国著名的美学家鲁道夫• 阿恩海姆在《抽象语言与隐喻》 中说:“现代语言与事物的知觉外观之间存在的与日俱增的疏离给诗人设置了 难题。”
(摘编自童庆炳《如何摆脱“言不尽意”的困境》)
材料二:
诗的语言技巧正是因为这种“言不尽意”的现象而得到了格外的重视。所谓 “炼字炼句”,通常也就是诗人选择精确适当的词汇、语句以期尽可能饱满地传达 自己的构思。因此,同散文相比较,语言在诗中所负载的信息量往往更大。这吻 合并巩固了诗论中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含蓄。于是,诗的语言技巧就不知 不觉地在这个审美观念的影响下继续发展,诗人在艺术创造中“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高尔基等西方作家、理论家感到的“语言的痛苦”,也是中国古代文人所面 临的一个难题。
B. 在庄子讨论的“言不尽意”的命题中,“言”是一种推论性的语言,“意”指 “道”一类的世界本体。
C.审美体验不是认识,而是实践,它与个体的生命相连,往往不能与具有一般 性的语言相匹配。
D.诗人写诗力求做到言约意丰,使诗的语言负载较大的信息量,这与“含蓄” 的审美观相吻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陆机、刘勰最早从美学的角度讨论“言不尽意”的命题,探究了“言不尽意” 的内在原因。
B.材料一第四段中“起码”二字说明审美体验可能存在其他特征,有待学者进 一步发掘。
C. 中国古诗或多或少地要遵从格律,这是诗的语言不像散文语言那样具有较 大的“多余度”的原因之一。
D. 诗的语言具有多重涵义,其描绘的形象,既可指涉形象本身,又可指涉其中 蕴含的情感。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审美体验的具象性的一项是(3分)( )
A.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B.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C.梅止于酸,盐止于咸,而美在酸咸之外。
D.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4.两则材料都分析了文学创作中“言不尽意”问题,其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 说明。(4分)
5.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言”与“意”有何种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水晶晶花
龙仁青 水晶晶花盛开的季节已经过去。
一个月前吧,在央珍家帐篷门前的那片沼泽地里,水晶晶花开成了片,把整 个沼泽地包容在了一片粉红色之中,远远看去,好似一片朦胧的粉红色云雾铺泻 在沼泽地上,吞噬了大片的绿色。走向那完全篡改了草原本色的粉红色云雾,让 人会有一种眩晕感。央珍喜欢这种眩晕感。每天,她把牛羊群赶到查美河边的 草滩上,当羊们此起彼伏的咩叫声渐渐平息,开始专心致志地享用带着露珠的青 草的时候,她就向那片沼泽地走去。她放轻脚步,向那片粉红色的云雾慢慢靠 近,似是害怕会惊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