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24-2025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310字。
安徽省2024—2025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 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孙犁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名家,不在于创作数量的丰盛,而在于作品的质量和独特的艺术 风格。综观孙犁的小说创作,仅有一部长篇、两部中篇和四十多个短篇,单就数量而言,确实 不算多,然而正是这些小说作品,使他赢得了大量读者,在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犁的小说创作,始终回荡着时代主旋律,将重大时代主题寓于日常生活和摹写中,力图 通过最普通、最常见的生活现象,表现出他所经历过的那个时代的“内容和形式 ”。
《荷花淀》写的是几个妇女的寻夫遭遇;《嘱咐》写的是一个离家八年的战士在家中的一 夜短暂停留;《山地回忆》写的是一次河边的摩擦与和解等生活琐碎。这些作品中既没有激烈 的战斗场面的描写,也没有重大的社会生活场景的描绘,而是些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然而, 正是这些平凡的生活小事中蕴含着重大的时代主题,传达出时代的“主要的旋律”:在《荷花 淀》里,我们听到了冀中人民抗敌的呐喊;在《嘱咐》里,我们听到了广大妇女送郎参战的心 声;在《山地回忆》里,我们听到了人民热爱子弟兵的热情表诉……这难道不是那个时代奏出 的最强音吗?
孙犁在小说中经常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清新优美的意境,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这是因为 他将自己真挚的情感融入对景物的描绘之中,抒情与写景达到完美的结合,使小说充满了诗 情画意。
如在《正月》里有两处描写:“她坐在小院里做活,只觉得太阳照得她浑身发热。她身后 有一棵幼小时候在麦地锄回来的小桃树,和她一般高……春天过早挑动了小桃树,小桃树的 嫩皮已经发紫,有一层绿色的水浆,在枝脉里流动。”“第二天,就是好日子。天空上只有两朵 白云,它们飘过来,前后追赶着,并排浮动着……”前一处通过对小桃树在春天里显示出的生 机和活力的描绘,我们看到了即将结婚的小说主人公多儿的青春活力和喜悦之情;在后一处 描写中,我们从阳光照耀下的晴空两朵白云互相追逐交叠中,感受到了一对新婚夫妇美好的生活韵味。可以看出,作家笔下的景物描写创造出了一种诗一般优美的意境,而这种意境总 是和现实生活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他的小说充满了诗情画意。
一谈到作家孙犁,许多读者便自然而然地想到冀中平原,这是因为他的小说,不论是刻画人物性格,还是讲述风俗民情,都渗透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孙犁是冀中人民的儿子,在冀中的 阳光里和土地上出生长大。冀中人民哺育了孙犁,而孙犁的笔也是饱吸了冀中人民感情的汁 液后,才写出了那样瑰丽多彩的人民的诗篇。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有一段精彩的描写,让我们领咯到了北方“社戏"的风味:“乡下 人看戏,要拼着全部力气和一身大汗。戏唱到热闹中间……台下就像突然遇到狂风的河水一 样,乱挤乱动起来。那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讲究看戏扒台板……他们通常是把小褂一扒, 三五个人一牵手,就从人群里劈进去……"和鲁迅《社戏》中充满优雅气氛的民间唱戏不同, 这是北方平原上的粗犷格调。
有些人因孙犁作品中鲜明的地方色彩而将他的艺术风格主要归结为白洋淀地区人民生 活的乡土色彩,这种看法虽有些失之偏颇,但将其作品中浓郁的地方色彩作为研究其艺术风 格的一个方面,还是非常恰当的。
凡读过孙犁作品的人无不赞赏他的语言。孙犁的语言是从群众口语中提炼出来的诗一 样的结晶,简洁精炼、率真朴实。他认为,“文学的语言应当是大众的口头语,但这并不妨碍作 家在他的作品语言上用功夫,加以洗练和推敲。”语言愈是精炼,就愈有表现力。孙犁的短篇 小说往往三四千字就是一篇。以这样短小的篇幅,包容丰繁的社会生活内容,要归功于他语 言的简洁精炼。
(摘编自纠福荣《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
材料二:
孙犁的抗战小说具有浓郁的伦理思想。孙犁认为:“作品的情节应该是合乎情理的或合 乎人情的。这种情理或人情又是应该合乎一个时代的伦理观念的……艺术的高潮应该是情 节发展最后达到的道德力量。”
对伦理道德的重视,既是孙犁对自己创作经验的总结,又是他创作追求的一种境界。荣 辱是伦理思想中重要的问题,古代思想家荀子就专门讨论过荣辱的各种表现。为了拯救祖 国,鲁迅先生毅然决定弃医从文。孙犁对此评价:“他要做一个文学家,来改造中国人的思想 和灵魂,使他们知道什么行为耻辱,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犁创作的小说数量在作家中并不算多,但他凭借高质量的作品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 了众多读者,成为一代名家。
B. 孙犁的小说带有浓郁的白洋淀地方色彩,这与他在冀中出生长大,满怀深情描写那里的 人们有关,富有地方色彩成为他创作中最突出的风格。
C.孙犁善于从群众的日常口语中提炼出简洁精炼、率真朴实的语言,这有助于他在短小的
篇幅中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
D.孙犁十分重视伦理道德在文学创作中所起的作用,他创作的抗战小说中就包含着浓郁的
伦理思想,以此告诉人们应知道“荣”“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内容和形式”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使论述更生动形象;“社戏”的引号表示强调,突出 了北方民间唱戏与鲁迅笔下的不同。
B.两则材料都围绕孙犁小说创作中的某些特征展开,且二者的行文结构也相似,在对特征 展开论述时都运用了层进式。
C.两则材料都使用了对比手法,如材料一《社戏》与《风云初记》中北方“社戏”的不同特点、 材料二鲁迅与孙犁之间都形成对比。
D.两则材料都直接引用了孙犁小说中的相关内容和孙犁本人有关文学创作的看法,使表达 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正面论证材料一相关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正月》中,孙犁通过对祖传织布机的描写,折射出农村重大变化:“在这一百年间, 我们祖国的历史有过重大的变化,这机子却只是陪伴了三代的女人。”
B. 孙犁曾说:“我很喜欢普希金、梅里美、果戈理和高尔基的短篇小说,读的也比较多,我喜 欢他们作品里那股浪漫气息,诗一样的调子和对美的追求。”
C.小说《村歌》以农村女青年双眉参加生产组为线索,表现了以双眉为代表的农村青年在 权利与义务方面的觉醒与探索,以及农村人民对于社会变迁的认识与接纳。
D. 孙犁早期小说《琴和箫》发表后,引起了一些非议,他后来说:“作品虽然基于当时迫切的 抗日要求,但还没有多方面和广大群众的伟大的复杂的抗日生活融会贯通。”
4.材料一第三自然段是如何增强论证的效果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 :
5.孙犁小说具有诸多鲜明的艺术特征,请你从“诗情画意”“荣辱观”两个角度中选择合适角 度对下面两则语段展开分析。(6分)
(一)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 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 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二)《蒿儿梁》以一九四三年日寇冬季扫荡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杨纯医生和护士刘 兰带五个伤员转移到蒿儿梁:自从添了这么七个生人,小庄上热闹起来,两盘碾子整天不 闲,有时还要点上灯推莜麦,肯年人要去放哨、坐探,小孩子要去送信砍柴,妇女们拆洗伤员 的药布衣服,分班做饭。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那棵柿子树
贾荣勤
二十六年前我高考落榜,来到燕赵腹地当了一名守护铁道桥的武警战士。无意中发现, 指导员每天傍晚都会登上营房东南角小土山上的六角亭,先是扫视河对面桥北的哨所,然后 总会有意无意地望向西南方向。
这一天,我看指导员上了六角亭,也跟着爬了上去。顺着指导员的视线,看到四五里外的
山头上隐隐约约有一棵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