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县中联盟2025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930字。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5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保利艺术博物馆藏有沈周《蜀道难图》,图画展现了蜀道行旅景象:下方一水两岸,左右苍松 红枫,高耸挺拔,怪石嶙峋,巉岩欲坠,三人骑驴过栈桥;左下绘依崖横梁立柱木栈,一红衣人骑 驴行其上,道旁开阔处设有脚店,数人饮食休息于其中,一童仆店外饲驴;中部一峰特立突兀,苍 松丹枫虬曲旁逸,右后为一驿馆,掩映于山间,一着红衣者依楼凭栏凝望,若有所思,左前栈桥凌 驾深溪,二旅人骑驴行其上;上方连绵峰峦高耸入云,夹道松枫倒挂绝壁,山间窄径确道,蜿蜒直 通关隘,关楼踞险道而展旌旗, 一白衣人立于关前,飞瀑础崖转石,让人似闻万壑雷声。总体看 来,此画构图严谨,布局缜密,用笔沉稳,以“粗沈”之风展示出创作主体对诗意的理解、自然的阐 释和自我精神的呈现,几可谓“神品”(唐志契《绘事微言》卷上)。
李白的《蜀道难》与沈周的《蜀道难图》,虽为不同艺术形式的视觉呈现,却均凝聚着作者对 同一主题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射,成为其艺术意旨“凝固”与“外化”的具象符号。然而,两者的 载体在本质上却有所区别:诗歌以语言为媒介,其抽象凝练的特性使其能够展现动态的叙述流 程,甚至超越视觉限制,深入揭示和表达情感意旨;而画作则依赖于视觉的直观呈现与接收,以 线条、色彩、构图等“可视”元素为载体,将主体情感意旨具象化于静态瞬间之中。正是这种媒介 的差异性,导致沈周在转换李白《蜀道难》语象的过程中,出现一定程度的依附与游离。这不仅 体现出原诗与衍生图像的内在关联,更在呈现、遮蔽、增殖等维度上,展示两种艺术形式间复杂 微妙的“互文关系”。
在《蜀道难》中,“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的李白,以诗意之笔描绘蜀地山 川的壮丽画卷:“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写山势之险峻;“天梯石栈相钩连”,生动 再现栈道悬空的惊险之景,而伴随着“飞湍瀑流争喧愿,础崖转石万壑雷”的磅礴视听,读者仿佛 身临其境,深刻感受到蜀道之“危乎高哉”,产生“每读之,剑阁、阴平,如在目前”(贺裳《载酒园诗 话又编》)的形象性审美感知。沈周基于李白诗歌语象,运用绘画构图技巧,将诗中语言描绘的巍峨壮阔之景转化为视觉图像,再借重峦叠嶂、栈道绵延、狭谷幽深等景致,从纵向和横向角度 构建一个由群山环抱的封闭空间。行旅之人立于谷中仰望,但见高山重叠,遮蔽天际,逼仄低沉 之感顿现。这样一来,图像就从整体上展现诗歌所描绘的峥嵘崔嵬之势,传达出蜀道“高”“险” “难”等特征,使得诗意、画像于此交汇,语言符号部分转化为图像符号,实现《蜀道难》主要诗意 的图像再现。
诚如赵宪章先生《诗歌的图像修辞及其符号表征》所云:诗语所指对象的“有”“有形”“可见” 三大维度共同构成图像再现诗歌的基石—— “有”作为肯定性表意核心,确立图像无法描绘否定 性存在的基本边界;“有形”强调对象在视觉层面的直接呈现,即形貌的捕捉,且这种形貌的展现 须在“光”的允许下方能达到“可见”状态,进而为图像再现提供可能。这三个维度紧密相连,共 同决定图像能否成功再现诗歌语象。
(摘编自罗建新《沈周对李白<蜀道难>的图像呈现》)
材料二:
舞蹈主要是借助肢体语言和舞台空间,展现文字背后的文学意象、文化氛围。舞剧《红楼 梦》的二次创作,巧用传统戏曲里开开合合的“二道幕”和站沿条,建构起或公开或私密、或宽敞 或狭隘的空间,借助高背官帽椅、山水屏风、长条案几、折叠纸扇、大红花轿等颇具雅趣的道具, 表现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等女性的相遇、相知、相别、相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一个是以语言为媒介,一个是以线条、色彩、构图等“可视”元素为载体,李白《蜀道难》与沈 周《蜀道难图》用不同的艺术手段诠释了同一主题。
B.《蜀道难》中的诗意和《蜀道难图》中的画意,在表现蜀道“高”“险”“难”等特征上巧妙交汇, 古诗中的语言符号全部转化为画中的图像符号。
C. 舞剧《红楼梦》属于二次创作,它以《红楼梦》的故事结构和人物形象为依托,借助现代的意 识和表现手法,对《红楼梦》进行了大胆解构与重构。
D.舞剧《红楼梦》主要借助肢体语言和舞台空间来表现文字背后的文学意象、文化氛围,虽然 没有有声语言的辅助,但并没有让观众产生理解偏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沈周《蜀道难图》中有骑驴旅人、道旁脚店、童仆饲驴、驿馆楼阁等细节,可见沈周“无中生 有”地增殖了一些诗歌中原本没有的内容。
B. 沈周运用绘画构图技巧将李白《蜀道难》的诗意语言转化为视觉图像,其中飞瀑础崖转石 的画面,让人产生似闻万壑雷声的听觉效果。
C.舞剧《红楼梦》通过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等女性的相遇、相知、相别、相离以及金陵十二 钗的命运起合,突出“话本小说”的韵味。
D.舞剧《红楼梦》丰富了《红楼梦》的外延,使其色调更饱和,并令其拥有了一种全新的打开方 式,这得益于舞剧《红楼梦》的当下视角。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
A.李白《蜀道难》中的“蚕丛”“鱼凫”“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等神话意象,蕴含着丰富的想象 性和动态性,图像作为静态的视觉艺术则难以表现这些意象。
B.李白《蜀道难》中“悲鸟号木”“子规啼月”等描绘,为全诗增添丰富的情感色彩,画家可以用 构图、布局等手段,把诗意转换为图像,并将其完全呈现出来。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的描述虽有夸张,但属于有形、可见的对象,画家可以 借高耸入云的连绵峰峦、倒挂绝壁的夹道松枫等景致加以再现。
D. 石涛的《陶渊明诗意图册 •悠然见南山》撷取了诗中“庐”“菊”“东篱”“南山”“山气(云雾)” 等意象,以这些意象为关键而转译图像、结构画面。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互文关系”这个概念,请结合材料分别解释其具体含义。(4分)
答 :
5.有导演拟将李白《将进酒》改编为舞剧,请结合两则材料内容提出三条建议。(6分)
答 :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裁 云 记
陈春成
我在修剪站工作五年了。我的日常工作是修剪云彩,维护机器,打印广告,保证修剪站的正 常运行。这是个很闲的岗位,工作完成后全部时间归个人所有。除了我和门外石阶上的青苔, 站里没有活物。站外倒有许多,这里临近森林保护区,夜里可以免费收听各种鸟兽的吟唱。
云彩管理局是个历史悠久的机构。很多年前,当时的元首要来本地视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