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9920字。
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想《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课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33大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衫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炼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
鲁迅论“文学自觉”,指出其关键乃世情的变化促使思想的新变,遂引起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其优点是自尊、自我觉醒,其缺点则是消极避世。他认为世情思想的演变、人之觉醒,乃文学自觉的动因。事实上,思想之活跃、人之价值之重视、精神之摆脱束缚而趋于自由,乃文学自觉之前提。
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怡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想强调“文”有韵,而萧绎所说的“文”已等同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他强调“文”之抒情和语言的形式美。
B. 曹丕《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诛、诗赋四科,是文体辨析开始与文学自觉的标志。
C. 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导致了南朝时期更自觉地追求语言的形式美。
D. “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强调作家的才情与生命体验的独特性,是文学性明确与丰富的表现。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明确区分了诗与赋的文体特征,也是现出创作者不同的审美追求
B. 建安、曹魏时代的作家关注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而汉赋难见个人情性。
C. 魏晋时张扬文学的个入情性,借文学表达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但并未否定文学的社会责任。
D. “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了文章的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借此超越权势与生命的局限。
3. 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文学自觉的一项是( )
A. 《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并列。
B. 蔡邕《独断》等作品反映了早期 文体辨析的意识。
C. 钟嵘《诗品》评价曹植的诗“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D. 郭象《庄子注》认为万物不是由道产生,是自然如此。
4. 请根据材料一内容完成以下思维导图,每空不超过8字。
文学自觉 ①(自觉的开始) 南朝时期地位
文笔之分强调
文学文体辨析 始于《汉书艺文志》 ③
举例论证 增强说服力
增添文采
《典论论文》分四科更自觉
《文赋》分十类文体
《文心雕龙》《文选》更系统
审美特性追求② ) 语言形式美的追求
艺术特征的追求
5.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自觉的特征。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的相关论述加以分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已等同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错误,曲解文意,原文说“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原文为“接近”,而非“等同”。
B.“曹丕《典论•论文》……是文体辨析开始”错误。原文为“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由此可知,曹丕《典论•论文》不是文体辨析的开始。选项张冠李戴。
C.“导致”错误,强加因果,原文只说“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与前文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故选D。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见麒麟
哥舒意
苏园原园主一门五相,崇祯煤山后辞官,从此不再出仕。返家在屋后种下了第一株桃树,每年开春又种下新树,园子里的桃树变成了桃林,桃林又连成一片。从屋里往外望,是漫山遍野的桃树,桃花一旦绽开,满眼都是花海。南庄方圆百里都能闻到桃花清香,人称“万里桃花”。
丁丑年秋,日本陆军进驻了南庄。藤原走进苏园大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