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新时代NT教育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12月高三阶段测试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670字。
河北省新时代NT教育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12月高三阶段测试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所谓建筑的外部空间,就是建筑外墙以外建筑群之间的空间,如果有包围整个建筑群的围墙,一般就指围墙以内的范围。如果没有围墙,那就指从视觉而言建筑 群的影响范围。
中国人有特别强的群体观念,很早就发展了群体构图的概念:建筑群以院落的形式横向伸展,占据很大一片面积。中国建筑通过多样化的院落方式,把各个构图 因素有机组织起来,包括各单体之间的烘托对比、院庭的流通变化、空间与实体的 虚实相映、室内外空间的交融过渡,形成总体上量的壮丽和形的丰富,渲染出强烈 的气氛,给人以深刻感受。因此,欣赏中国建筑,不仅要欣赏某座建筑单体的造型, 欣赏它的体、面、线的变化,欣赏内部空间所营造的气氛以及装饰的运用,而且要 以更宏大的目光,着眼于欣赏建筑群的整体处理,包括单座在群中的作用,单座与 单座的关系等。可以说,“美在关系”这句话在中国建筑中体现得最为鲜明。
像紫禁城这样巨大、复杂而表现出极高水平的建筑群体构图,在别的国家是极为少见的,可以说是全世界的建筑典范。西方建筑的出发点是面,完成的是团块状的体,具有强烈的体积感。欣赏西方建筑,就像是欣赏雕刻,它本身是独立自足的,人们围绕在它的周围,其外界面就是供人玩味的对象。在外界面上开着门窗,它是 外向的、放射的,欣赏方式重在“可望”。
中国建筑的出发点是线,完成的是铺开成面的群。以绘画作比,群里的廊、墙、殿、台、亭、阁以及池岸、曲栏、小河、道路等,无非都是些粗细、浓淡、长短不 同的“线”。中国的建筑群就是一幅“画”,其外界面是围墙,只相当于画框,没有什么表现力,对于如此之大的“画面”来说,人们必须置身于其中,才能见到它的 面貌,所以不是人围绕建筑,而是建筑围绕人。中国的建筑是内向的、收敛的,其欣赏方式不在静态的“可望”,而在动态的“可游”。人们漫游在“画面”中,步移景异,情随境迁,玩味各种“线”的疏密、浓淡、断续的交织,体察“线”和“线” 以外的空白(庭院)的虚实交映中所展现的全“画”的神韵。
就像中国画中任何一条单独的线,如果离开了全画就毫无意义一样,中国建筑 的建筑单体一旦离开了群,它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根据。太和殿只有在紫禁城的庄严 氛围中才有价值,祈年殿也只有在松柏浓郁的天坛环境中才有生命。中国建筑的空 间美,不如说主要存在于室外空间的变化之中。就建筑单体而言,室外空间是外部 空间,但就整个建筑群而言,它又是内部空间。但这个空间只有一个量度——它是 露天的。而且即使在水平方向,它也随时可以通过空廊、半空廊、檐廊、亭子和门窗渗透到其他内外空间,它的大小和形状都是“绘画”性的,没有绝对明确的体形 和绝对确定的体积。这种既存在又不确定,似静止而又流动的渗透性空间,就是所 谓“灰空间”,好像国画中的虚白和虚白边缘的晕染,空灵俊秀,具有无穷美妙的意 境—— “即其笔墨所未到,亦有灵气空中行”(高日甫《论画歌》),“虚实相生,无 画处皆成妙境”(笪重光《画笙》)。艺术家匠心所在,常常正是此无笔墨处。
(摘编自萧默《建筑的意境》)
材料二:
中国建筑以单体建筑为出发点,先是构成一个具有组合功能的封闭的庭院空间, 然后以庭院空间为基本单元,向纵横两个方向,尤其是向纵向(南北方向)加以发展,从而构成一个更大的闭合空间。 一般较大的建筑群,如宫殿、寺庙等,都是采 用这种方式,甚至民宅也采用了这种庭院空间的方式,北方的四合院就是典型代表。 有的民宅,虽然是较小的单体建筑,但也会在其前后围护一个简单的庭院空间。所 以,中国建筑美学的历史发展是以外部空间的组织为基本线索的,这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建筑的外部空间范围与有无包围整个建筑群的围墙有关,有围墙则一般指围 墙内的范围,无围墙则指从视觉而言建筑群的影响范围。
B. 紫禁城表现出极高水平的建筑群体构图,像它这样巨大复杂的建筑在别的国 家极少见,建筑水平远超他国,是全世界的建筑典范。
C. 中国建筑的灰空间是一种渗透性空间,具有既存在而又不确定、似静止而又 流动的特点,有一种独特的美,体现着建筑师的匠心。
D.中国城市与中国建筑在空间利用方式上有相似之处,城市的主体建筑以及道路把众多较小的庭院空间按照序列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受特别强的群体观念影响,中国人发展了群体构图的概念。中国的建筑群通 过多样化的院落方式,最早实现了各个构图因素的有机组合。
B.西方建筑是团块状的体,具有强烈的体积感;中国建筑是铺开成面的群,类 似一幅画。这种建造方式的不同使得两者的欣赏方式不同。
C.中国建筑具有群体性特点,任何一个建筑单体离开了建筑群就会失去存在的根据,所以,它的空间美主要存在于室外空间的变化之中。
D.中国建筑美学的历史发展以外部空间的组织为基本线索,这可从宫殿、寺庙等较大的建筑群和四合院等较小的民宅建筑单体中看出。
3. 下列选项中的诗句,不能体现中国建筑“美在关系”的一项是(3分)
A.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杜牧《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 欲赴官归京》
B.寺连山谷松声远,川绕阎闾水势斜。 ——李郢《江州城楼》
C.初喜梦魂朝帝所,更惊老眼看都城。 ——陆游《四鼓出嘉会门赴南郊斋宫》
D.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 ——张养浩《水仙子 • 咏江南》
4.材料一在分析建筑的欣赏方式时运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请简要分析其论证 效果。(4分)
5.开发商要在你所在的城区开发建设一个具有中国建筑特点的小区,请根据两则材 料的内容给开发商提几点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农具的眼睛
迟子建
①农具似乎与树木有着亲缘关系,农具的把儿几乎都是木柄制成的。你能从光 滑的农具把儿上,看到树的花纹和节子。那些大大小小的木节个个圆圆的,有黑色 的,也有褐色的,好像农具长了眼睛似的。
②农具当中,我最憎恨的就是犁杖了。由于家中没养牲口,用犁杖耕田时,爸 爸就把我们姐弟三人当成牛,套在犁杖上,让我们拉犁。我一拉犁就有屈辱的感觉, 常常是直着腰,只把绳子轻飘飘地搭在肩头。这时父亲就会在后面叫着我的乳名打 趣我,说我真不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