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2024-2025学年高三12月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190字。
河南省新乡市2024-2025学年高三12月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024.12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前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中明排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t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然而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发生,而又服务于实践呢? 这只要看一看认识的发展过程就会明了的。
原来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例如有些外面的人们到廷安来考察,头一二天,他们看到了延安的地形、街道、屋宇,接触了许多的人,参加了实会、晚会和群众大会,听到了各种说话,看到了各种文件,这些就是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系。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这是认识的第一个阶段。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彼此继进.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出合乎论理的结论来。《三国演义》上所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我们普通说话所谓“让我想一想”,就是人在脑子中运用概念以作判断和推理的工夫。这是认识的第二个阶段。外来的考察团先生们在他们集合了各种材料,加上他们“想了一想”之后,他们就能够作出“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是彻底的、诚恳的和真实的“这样一个判断了。在他们作出这个判断之后。如果他们对于团结救国也是真实的的话,那末他们就能够进一步作出这样的结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能够成功的。”这个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在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整个认识过程中是更重要的阶段,也就是理性认识的阶段。
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唯物地而且辩证地指出了认识的深化的运动,指出了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的、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论理认识的推移的运动。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摘自毛泽东《实践论》)
材料二:
为了从哲学理论上说明唯物而辩证地认识世界,毛泽东首先在《实践论》中阐发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性关系,也是在调查研究中必然会碰到的问题。人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并不绕立刻理解它,而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
毛泽东运用《实践论》的思想指出。在调查研究中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来认识世界,要先运用分析方法,再运用综合方法,即从分析感觉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将实践视为认识的基础,具有阶级性与实践性的显著特点,
B.依据马克思主义观点,社会生产活动逐步发展,可以带动人类认知从低级到高级发展。
C.为解决调查研究中面临的问题,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了实践与认识的基础性关系。
D.感觉解决现象问题,理论解决本质问题,感觉到的事物需经理解才能够更深刻地被我们感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生产活动也是人类认识发展的源泉。
B.世界上已有的理论都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它们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特征。
C.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中的失败是认识深化的重要途径,它能促使人们吸取教训,调整思想,以符合客观规律。
D.在阅读《祝福》时,读者在理解了封建礼教、人性冷漠这些社会原因后,对祥林嫂的不幸就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3.高一年级某班级开展家乡“人际关系”情况调查研究活动,下列相关说法不符合材料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同学们走进社区,观察居民的买卖、交谈等日常交流场景,感受到人际互动的氛围,这属于调查研究的感性认识阶段。
B.同学们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归纳和提炼,形成了诸如“亲情纽带”“邻里关系变化”等概括性理解,这便产生了概念。
C.调查团队经过分析推理,得出“现代生活对传统人际交往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判断,这就达到了理性认识的阶段。
D.同学们在对家乡人际交往场景的实地观察中所获得的直接感受是分析判断的起点,只要多观察,就能形成正确的理性认识。
4.材料一中有多处引文,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
S.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育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请根据材料谈谈我们在调查研究中怎么做才能拥有“发育权”。(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道法自然的典范老君山 刘庆邦
以前。对于老子,我并不是很了解。2009年春天,我去美国西雅图参加一个国际写作计划。与当地的读者交流时。我提的问题是:你们读过哪些中国作家的作品? 让我没想到的是,他们的回答不是孔子,不是李白、杜甫,而是老子。更让我感到惊奇的是,2017年,美国《纽约时报》评出了从古至今的全世界十大作家,排在第一位的作家是谁呢? 竟然是老子。
于是,我买来解析本的《道德经》,放置案头,反复研读。从此以后,老子的这部著作,源源不断地为我的创作提供着高屋建瓴般的理性指导和强有力的哲学支持。比如,老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