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普通高中六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11/24 20:39:0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0 总计:10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5330字。

  安徽省合肥市普通高中六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深海探索包含两个概念:一是探索深海的水圈,包括水体及其生物;二是探索深海底下的岩石圈,指的是石头。水圈的变化过程快,讲的大多是现在的事情;岩石圈的变化过程慢,讨论的往往是超过人类寿命的时间尺度,动不动讲万年、亿年。现代科学300年的发展,拓展了人类活动的空间范围,能够摆脱地心引力而进入太空;但是在时间域里还是寸步难行,既进不到未来,也回不到过去。好在空间上的拓展也能弥补时间上的不足,深海的发现可以成为一把时间的新标尺,犹如进入立体影院戴上了3D眼镜。
  古人吟诗作对时喜欢讲花卉月亮,赌咒发誓时通常用山岳海洋,其实山和海也是会变的,只是“海枯石烂”容易,“翻江倒海”难,时间尺度并不相同。两者的时间尺度为什么不同呢?“海枯石烂”是气候变化,变的是海水;“翻江倒海”是构造运动,变的是地壳。在“板块学说”建立之前,人们习惯上把构造变化都叫作“地壳运动”,现在知道这并不确切,因为板块运动不光是地壳,而是整个岩石圈在运动。
  弄清楚岩石圈和地壳的关系非常重要。100年前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碰到的第一个钉子就在这里:地壳长在地幔上,都是硬碰硬的岩石,怎么“漂移”呢?魏格纳确实错了,“漂”的不是大陆的地壳,而是大洋的岩石圈。岩石圈由两部分组成:上部是地壳,下部是地幔的顶层。按照现在的“板块学说”,是岩石圈在软流圈上“漂”,上地幔的顶部和地壳都是刚性的石头,合在一起组成60~120km厚的岩石圈。所谓板块就是浮在软流圈上的岩石圈,软流圈因为高温高压的作用,能够以半黏性的状态缓慢流动,这就解决了“漂移”的难题。当然,“板块学说”的关键其实还是在地壳,在于大洋地壳的新生和隐没。
  “板块学说”成功的关键,是在深海海底发现了大洋地壳如何形成,具体说是从大西洋的洋中脊入手,发现新的大洋地壳在这里形成,洋壳的年龄向东西两边都变得越来越老,这就证明了海底在扩张。扩张中的海底使大洋岩石圈向东西两侧拓展,把大陆岩石圈推开,这就是板块运动。岩石圈的时间尺度比水圈的长,海岸线只是水圈分布的海陆界限。海岸线会随着潮汐周期或者冰期旋回中海平面变化而移动;而大洋和大陆岩石圈的界限不同,是两类地壳相当稳定的界限。通常所说地球表面大陆占29%、海洋占71%是按水圈分的;按照岩石圈的分布,地球上大洋岩石圈的面积只是略大于大陆岩石圈。
  有了深海探索的结果,现在洋壳的形成过程和岩石成分都比较清楚,而陆壳的形成却要复杂得多。原因在于这两类地壳十分不同:陆壳主要是花岗岩类基底,而洋壳是玄武岩类基底。因为玄武岩比重大,大洋岩石圈比大陆岩石圈重,在软流圈上往下沉,这才形成了深海盆。厚度也不一样,大洋岩石圈厚50~140km,大陆岩石圈厚40~280km,其中大洋地壳厚度不到10km,大陆地壳厚度有25~70km。现在地球上大陆的平均高度约在海平面以上840m,大洋的平均深度将近3700m,地形分布出现这种“双峰”现象的只有地球才有。太阳系固态星球的表面,往往像月球那样布满撞击坑,满目疮痍,只有金星的表面和地球最为相近,同样也有强烈的地形起伏,但是因为没有板块运动,金星上产生不了陆壳,地形分布就只有一个“峰”。所以说陆壳是地球的“专利”。陆壳的化学成分也非常特殊,比如说单单硅一个元素就占据质量的60.6%,这种情况在太阳系里独一无二。
  两类岩石圈之间更加本质的区别,在于它们形成的年龄。陆壳的年龄比洋壳老得多,原因在于两者的产生机制根本不同。洋壳的产生是个简单的连续过程,新洋壳在洋中脊产生的同时,老洋壳在俯冲带消失,所以洋盆不断地在“换底”,世界上最老的洋壳也不过2亿年。陆壳的形成过程复杂,新陆壳在俯冲带和地幔柱形成,而形成的机制与时间分布至今还在争论,只知道陆壳的平均年龄就高达22亿年。大陆地壳并没有大洋地壳那种“推陈出新”的机制,虽然地质历史上大陆的形成和破坏已几经反复,原有的大陆经过了多次分解与拼接,但是核心部分的“元老”仍然地位稳定,被称为克拉通(craton)。   
  正是大陆地壳年代的古老性和成因的复杂性,使得地质学家经过200多年的努力,始终没能理解其运动机制。相反,大洋深处的岩石圈比较活跃也比较简单,半个多世纪深海地质的新发现,就解答了大陆地质中令人长期困惑的百年难题。
  (摘编自汪品先《深海浅说》)
  1.文中提到深海探索包括探索深海的水圈和岩石圈,下列关于水圈和岩石圈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2.A. 水圈变化快速,其内容常与当下紧密相关。就像一个充满活力的舞台,短时间内不断演绎着当下的多种现象。
  3.B. 岩石圈变化缓慢,时间尺度超过人类寿命。如一部厚重历史书,记载着地球漫长岁月的沧桑巨变。
  4.C.深海发现可成为时间新标尺,如戴 3D 眼镜进影院。为认识地球历史提供新视角,弥补时间研究不足。D. 水圈和岩石圈变化时间尺度较为接近。它们如同携手同行的伙伴,在时间变化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5.下列关于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6.A. 通常所说地球表面大陆占 29%、海洋占 71% 是按水圈划分的,按照岩石圈的分布,地球上大洋岩石圈的面积只是略大于大陆岩石圈。
  7.B. 海岸线是水圈分布的海陆界限,会随着潮汐周期或者冰期旋回中海平面变化而移动;而大洋和大陆岩石圈的界限是两类地壳相当稳定的界限。
  8.C. 地球的陆壳主要是花岗岩类基底,洋壳是玄武岩类基底,由于玄武岩比重小,所以大洋岩石圈比大陆岩石圈轻,在软流圈上往上浮。
  9.D. 现在地球上大陆的平均高度约在海平面以上 840m,大洋的平均深度将近 3700m,太阳系中地形分布出现 “双峰” 现象的只有地球。
  3.下列选项,不属于文章第二段中“海枯石烂”或“翻江倒海”范畴的一项是(     )(3分)
  A.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中“海潮随月大,江水应春生”描绘了海水周期性涨落的现象。
  B.在唐朝时扬州还是观潮的好地方,而后海平面不断回升,泥沙逐渐堆积出今天的长江三角洲。
  C.几万年前大冰期时,随着海平面的大幅下降,东海和黄海的很多区域变为连成一片的陆地。
  D.2000多万年前中国西部隆升、地形倒转,长江大河流向翻转,方才有了“一江春水向东流”。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深海探索包含水圈和岩石圈两个部分,岩石圈变化过程缓慢,通过研究深海岩石圈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信息,弥补人类在时间域探索的不足。
  B. 板块运动是整个岩石圈的运动, “板块学说” 的关键在于大洋地壳的新生和隐没,可以推测在板块运动过程中,大洋地壳的变化对于地球的构造运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C. 依据地球形成深海盆的相关缘由推测,在太阳系的其余星球当中,倘若存在着和地球类似的关于岩石基底差异的情形,那么也可能出现类似地球深海盆那样的地形。
  D. 鉴于陆壳的形成过程复杂,年龄古老,且其核心部分的 “元老” 地位稳定,所以在研究大陆地质运动机制时,这些古老的 “克拉通”是重要的研究对象。
  5. 这篇科普文在讲解复杂海洋知识时,运用了哪些方法使得内容既易于理解又生动有趣?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秋风秋雨愁煞人
  庐隐
  淡雾仿若轻烟,笼住湖水与岗峦。远处翠翠隐隐,紫雾漫漫。舟子摇着双桨,低唱小调。凌峰吩咐舟子将船拢了岸,踏着细草,走过一箭多路,来到一座孤坟边。四围满是霜后的枫叶,鲜红比血,照眼生辉。树梢头哀蝉穷嘶,似诉将要僵伏的悲愁,促织在草底若歌若泣。她在这冷峭的秋色秋声中,忽想起五年前曾在此地低吟“秋风秋雨愁煞人”!坟旁青苔斑斓,字迹模糊。她从地上捡了一块瓦片,将青苔刮尽,露出几个字是“女烈士秋瑾之墓”。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