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有三面,树有四枝——如何写出建筑物的特征

作者:袁海明  时间:2007/4/8 9:45:4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326
  著名国画大师黄宾虹曾说:“石有阴阳向背,乃分三面;树有交互参差,乃别四支(枝);山之脉络,有起伏显晦之各殊;水之旋流,有缓急动静之迥别。其要皆于用笔见之。”他虽然是从绘画用笔的角度阐述怎样才能画出事物的特征,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写作。的确,长城自有长城貌,黄河自有黄河样,故宫庄严肃穆,苏州园林小巧别致……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方面,这便是它的特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山陵、凡尔赛宫等特征鲜明的建筑物。学是为了培养能力,如果我们自己也来写写某一个建筑物,我们该如何写出它们的特征呢?
  这里,老师给你提三条建议——
  一、留意构造,描形绘态。这一点主要是从建筑物的外形方面考虑。构造包括它的内部构造与外部构造,形态主要指它的大小、长短、高低等。通过与其他建筑物比较,我们很容易发现自己要写的建筑物的独特之处。即便是两座看似相同的建筑,它们的细部也是不完全相同的。比如古建筑的共同之点是青砖灰瓦、飞檐翘角,但故宫的青砖翘角与黄鹤楼青砖翘角是不同。因此,通过比较,发现细微之别,我们的笔下就不会出现千物一面万物一貌的现象。
  二、转换视角,突出变化。我们知道,从不同的观察角度看同一所建筑物,其特征也是略有不同的。远看可见其与背景环境的关系,近观能窥知细貌;仰视可壮其气势,俯瞰可写其别致趣味。而世间万物又是处于季节变化中的,阴阳晦明、晨昏交替都能让我们获取新的认识,找寻到建筑物的独特之处。
  三、关注质地,涉及功用。就质地而言,有木质的,有竹质的,有砖质的,有砖木混合的,有钢筋混凝土的等。从这些方面去写,我们也能写出它们各自的特征。除此而外,我们还可以从建筑物的功用上去写。物的功用在于“用”,有的侧重于观赏,有的侧重于实用,功用不同,特征也就各异。
  例文:
  岳阳天下楼
  钟德山
  岳阳楼是我国优秀的古建筑,又因北宋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而名声尤著,历来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称。
  古老的岳阳楼耸立在岳阳市西门古城楼门上,踏洞庭波涛,同湖中的君山遥遥相望。远远望去,霞光楼影,金辉熠熠,巍峨峥嵘,风姿万千。登楼凭栏远眺,八百里洞庭,百舸争流。
  岳阳楼始建于唐代,它的前身,是三国时期东吴将领鲁肃在洞庭湖训练水军的一个阅兵台,又名阅军楼。宋时,范仲淹的朋友滕子京谪安巴陵时重修。
  岳阳楼的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可以概括为:“纯木结构,盔式楼顶。”主楼3层,高15米,中间以4根楠木柱从地面到楼顶,承载着全楼,另有12根柱支撑二楼,周围还有30根木柱,彼此牵制,结为整体。架稳脚实,严整美观,重檐飞出,巍峨雄壮。三楼楼顶,外貌恰似古代的将军的头盔,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显得十分威严。
  进入楼内,使你如入对联和诗词歌赋的世界。木刻的对联,悬于四壁,各有千秋,其中长的有102字,短的仅8个字。古代很多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游览岳阳楼时都写了不少诗作。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也在这里被刻在12块高大的檀木上。
  岳阳楼现为重点保护文物,最近十来年先后进行过4次大的整修,连同附近地区辟为公园,楼下的湖畔还建起了“杜甫亭”,中外游客络绎不绝。
  简评: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精悍,作者从其质地、高度、气势已及楼内陈设等角度,向我们一一介绍了岳阳楼的建筑特征。采用先总后分,由外而内的说明顺序,使文章的条理井然有序。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