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写作教学的时代特征及教学应策

作者:上海市竖河职业技术学校 顾后荣  时间:2007/3/26 22:46:1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975
  迄今为止,人们对于语文这个概念也许还在纠缠不清,但语文涵盖着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则是不争的事实。中学阶段的写作教学 ,被人们视作相当重要的能力培养,这从高考和中考写作部分所占的分值可以看出。
  上溯到孔子那个时代,大概是没有写作的,一部《论语》还是他后来的弟子们整理而成,这只能算是变相的写作吧。战国的诸子就认识到了写作的重要,甚至把写作当成了武器,以展示自我,交相论战。这以后的文章大家们,更是毫管在手,激扬文字,时而龙吟虎啸,时而浅唱低吟。至于科举时代写作,竟成了攀登仕途的台阶,——虽然这种科举八股无异于是对写作的扼杀。那么,当今的写作状况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认为,我们有必要对当今中学阶段写作教学的一些相关特征进行一番思考,进而寻找到切合实际的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章熊先生提出了“中学生写作目标定位”的研究课题,将写作从内容语言结构三方面分别列出三个层级,这样使得写作从训练目标的确定到写作结果的评价具备了可操作性,我认为这是应试写作一项配套工程,但确实也是写作训练的一段重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综观当今写作教学实际,发觉写作教学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中学生写作的非功利性。也许有人会说,通过考试中的写作得分就是最大的功利,但我认为,最起码在平时的写作中是具备非功利性的。中学写作教学不同于社会写作实践。社会写作实践的主要任务是传递信息,大都是有所为而写,有所感而发;中学写作教学则是一种教育过程,它的目的是培养基本能力,要服从于一定的教学计划,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学生是不自由的,许多练习形式,如命题作文、扩写、续写、片段描写等等,在社会写作实践中也是很少见到的。这就意味着中学生的写作实际上是一个磨砺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为包含功利的社会写作作着准备。
  二是中学生写作的差异性。母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的影响,因此即使在同一年级也可能有显著的差异。少数优秀的学生,其作品可以达到报刊发表的水平,差的学生,可能还停留在相当稚拙的状态,很难用同一个尺度作为限定目标。承认这种差异性,才能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适当铺设坡度,分类引导,逐步提升。
  三是中学生写作的主体性。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写作实践活动中的主人。一方面,新世纪来临,时代潮涌起,中学生的自主意识普遍增强,这在写作实践中必然有所体现;另一方面,学校、教师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人云亦云的作文受到批评,主体性突出的作文得到适当的引导。因此,我们对中学生写作的主体性应该感到欣喜,试想,千人一面的作文怎能反映出色彩缤纷的中学生生活和青春勃发内心世界?
  四是中学生写作的创新性。我们提倡写作过程中的主体性,必然会引发写作过程中的创造性。江泽民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具体到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学生要有创新思路,才能合上时代的节拍。创新作文应是最大限度地激励与唤醒学生内在写作冲动,使之具有鲜明的目的性与对创新和成功的渴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的写作变成一种生命的燃烧和释放,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可以说,创新作文是学生创新的一种具体表现,是创新精神的一种外化。
  五是中学生写作的开放性。中学阶段, 学生正处于思维的活跃期,而八股文的文风正是桎梏这种思维的天敌。作文的开放性,就是要解除禁锢,拓宽思路,形成多角度辐射,这样不仅可以锻炼思维,还可以使作文写出新意。应该说,开放性作文正是开放的电脑时代精神的一种表达,我们从中可以完全感受到时代的气息。
  鉴于如今写作教学中呈现出的诸多特征,我们的写作教学实施也应做相应的调整,立足于现实,批判地继承,创新地发展,使学生的写作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使写作教学活动更富于时代的气息。
  一、写作活动与实践相结合。我们说中学生作文的非功利性,并不是将写作与实践对立起来,而应该是扎根现实,汲取营养,从而达到提炼升华的目的。李元昌的大语文教育实践中,有一项农村应用文的写作指导中采用了“放(社会实践)——收(回校写作)——放(再到社会调查)”的训练方法,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写作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培养和深化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又可以让学生树立建设家乡改造家乡的理想,“道”无形中蕴育于“文”,可谓一石数鸟。
  二、写作活动与阅读相结合。当今的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占相当大的比重,在我认为,这两者应当是比翼齐飞。阅读量的增加不仅可以增加知识积累开拓思路,而且阅读中的鉴别分析对写作起到锤炼作用。同时,写作又反馈到阅读之中,增强理解文章的能力。 
  三、学生的写作与教师的教学形成互动。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学生的写作只是一种单向活动,这使得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写作活动处于僵化,枯燥的境地。作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可以使写作教学走向一种融汇。教师的“动”,不能仅仅局限于命题的多变,而应该挖掘学生的潜力,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进行开发,不求尽善尽美,而求各尽所能,各展其长,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适时和学生进行写作上的交流,运用下水作文,师生共批的手段,形成一种融洽的氛围。学生的“动”,则是勤练,勤改,在一定的范围内尽量展示写作的自由度,发挥恰当的主动性,并能积极和教师进行探讨。这样一来,写作就变单向活动为双向活动,联系中有分析,分析中有提高,从而达到理想的写作教学效果。
  四、写作的开发性与创造性互相促进。首先要多向分析,立体思考,打开思路。日本创造学家角比嘉佑典说:“我们应学会从各个角度看问题,一样东西,从坐着,站着,蹲着,站在凳子上等各个不同的角度,就会看到不同的样子。”这告诉我们要变单一的求同思维为多向思维,立体思考,形成全面而辨证的认识。第二,要承认差异,尊重个性。写作中能就事论事,就景写景,只要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就要肯定他的一得之功;思维出现了偏差,只要有可取之处,都予以肯定。同时,为这类同学开“小灶”,帮助他们缩小差距。第三,突破常规,反弹琵琶,鼓励创新。为了激活创新意识,应启发学生对已成定论的观点和见解,格言成语等生疑质疑,在作文构思时站在对立面的角度去思考,正中求反,同中求异,异中求深,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提出与传统迥然有别的观点,然后再去探究其合理性。
  写作教学,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坚定地探究,结合写作发展的形势学生写作的实际,我们就会将写作教学逐步完善并提高,使我们的母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