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的论辩艺术

作者:山东省郓城第一中学 燕 青|  时间:2004/9/6 17:32:39  来源:原创  人气:5328


  《齐桓晋文之事》记叙了晚年的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关于"王道"问题的谈话。在孟子的层层诱导之下,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这是一次非常精彩的游说,充分展示了孟子高妙的论辩艺术。
  避实就虚、求同存异的话题转换艺术。在先秦时代,"王道"和"霸道"是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政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则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齐宣王于谈话始便问"齐桓、晋文之事",显而易见,齐宣王有称霸的野心。孟子以"仲尼之徒无道齐桓之事……无以,则王乎?"这样一段立场鲜明的回答,不仅表明了对霸道的态度,又机智委婉地把谈话引向了王道,成功地为下文能向这位君主游说自己的"王道"学说打下了基础。这种避实就虚、求同存异的话题转换艺术,在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的外交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地发挥。
  化解敌意、缩短距离的心理战艺术。大凡高妙的游说者,首先要准确把握对方的心理,化解对方的敌意,掌握主动,然后再寻找时机,一举攻克对方。孟子要达到自己的目的,首先就不能让齐宣王产生反感。他把话题引向王道后,并未直接从正面谈王道,而用"以羊易牛"的事例肯定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具备了行王道的基本条件。这样通过发掘对方长处,给予对方信心的方式,在夸赞中讲道理,就化解了敌意,缓和了气氛,缩短了他与齐宣王之间的心理距离,为他自己及其"王道"学说能被齐宣王接受扫除了障碍。
  取譬设喻、逐层推进的启发艺术。孟子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列是非。要讲道理,先举事例、打比方,使对方有所启发,然后再逐层推进,从而揭露出事物的本质。如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未,而不见舆薪"比喻齐宣王不施"王道"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让齐宣王心理上得到安慰。用"缘木求鱼"比喻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霸道是行不通的,这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就如当头棒喝,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取譬设喻是孟子散文的主要特色之一,对后代散文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明知故问、欲擒故纵的"围剿"战艺术。要使齐宣王真正倾心王道,必须根除他心中以霸道得天下的大欲。对此,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是什么,却故意不直说,欲擒故纵,先说五种不足,才引出大欲。然后以缘木求鱼和邹楚之战来说明齐王之大欲的行不通和危害,这使原来高高在上问询的齐宣王不得不心悦诚服地说出"吾惛"的话来,齐宣王欲施"霸道"的想法就彻底地被围而剿之了。
  总之,孟子凭着自己高超的论辩艺术和语言技巧,牵着齐宣王的鼻子一步步走向"王道",整篇文章则形成迂回曲折、波澜起伏的论辩风格,让人叹为观止。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