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情节上伏应技巧浅议
作者:邯郸学院中文系 杨力 时间:2006/7/27 8:01:0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444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作为《水浒传》的经典篇目,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许多教师会着重讲解这篇课文的人物形象,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对这篇文章在情节方面的一个特点——伏应则往往会忽视。
所谓伏应,是我国古代小说情节结构的技巧之一。指后边出现的人物和事件前边要有伏笔,前边出现的人物和事件后边要有交代,有照应,这种写法无疑会使小说的结构严谨而细密。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毛宗岗就把伏应的写法形象地称为“隔年下种,先时伏著”,指作者在叙述时预先设下伏笔。毛宗岗进一步解释道:“善圃者投种于地,待时而发;善奕者投一闲著于数十著之前,而其应则在数十著之后。文章叙事之法亦犹是也。”(《读三国志法》)同时,他还列举了大量的例子来阐释伏应的技巧。
其实,注重情节的前后照应,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共同特点。在《水浒传》中,也有很多精彩的前伏后应的情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文章中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例如,文章开头叙述林冲发配到沧州,遇到开酒店的李小二。作者写到:“(李小二)当初在东京时,多得林冲看顾……不想今日却在这里撞见。”这里写李小二昔日在东京受林冲看顾,今日对林冲以礼相待,是为他们夫妻听到陆谦等人谈话后向林冲通风报信预先埋下伏笔,并不是为了写他们二人的关系有多么亲密。关于这一点,金圣叹早已看出,他在回前总评中说:“酒生儿李小二夫妻,非真谓林冲于牢城营,有此一个相识,与之往来火热也,意自在阁子背后听说话一段绝妙奇文,则不得不先作此一个地步,所谓先事而起波也。”这里的“先事而起波”就是毛宗岗所提出的“隔年下种,先时伏著”的伏应手法。
类似的伏应手法在这篇文章中俯拾皆是。例如,林冲刚到草料场时,看到崩坏的草屋,于是打算等雪停后,到城中找泥水匠修理。这就为打酒回来大雪压倒草屋预先埋下伏笔。打酒去的路上看见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则为草屋被雪压倒后,林冲到此过夜预先设下伏笔。草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燃烧起来,搬开破被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作者将这个细节写得如此细腻,为后文草料场失火无由,必定有人纵火埋下伏笔。林冲到了山神庙后,搬来一块大石头顶住庙门,是为陆谦等人放火后,推不开庙门,在门口谈论陷害林冲的阴谋全被林冲听到埋下伏笔。这一系列重要的细节都是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不但推动情节向前发展,同时还塑造了人物性格(林冲的精细及苟且偷安等),而且使作品的结构针线绵密,无懈可击。
值得一体的是,对作品的某些重要的细节,作者是多次预先埋下伏笔,等待这一细节出现时,回首看去,会发现一条叙事线索如草丛行蛇,如撒灰做线,若断若续,时隐时现。这种伏应方法被金圣叹称为“草蛇灰线”。金圣叹评《水浒传》时说:“有草蛇灰线法,如景阳岗勤叙许多‘哨棒’字。”并指出其特点是:“骤看之,有如无物;及至细寻,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俱动。”(《读第五才子书法》)。其实,本文中林冲的花枪与武松的哨棒在作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知道,林冲原来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武艺精湛,随身携带一条花枪用以防身本是顺理成章之事。作者就曾经多次提到了林冲的花枪。当他从天王堂被派到草料场时,林冲没有忘记“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去买酒前,又“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回来后发现大雪把草房压倒,林冲“放下花枪,”去摸火种,之后将被子卷好,拿“花枪挑着酒葫芦”来到山神庙。林冲可以说是枪不离身。作者屡次提到林冲的花枪,表面上看来似乎了毫不经意,粗心的读者甚至会忽视这一细节,实际上却是作者精心设下的埋伏。文章发展到高潮时,我们才会发现其妙处。林冲无意间听到陆谦等人设计陷害自己,欲将自己至于死地时不由得怒发冲冠,面对三个仇人,他“嚓的一枪,先搠倒差拨。”富安想逃,“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搠倒了。”之后林冲又用尖刀剜出了陆谦的心肝。这一段描写突出了林冲的神勇。在以一敌三时,林冲先用花枪搠倒差拨与富安,然后再来对付陆谦。在这看似血腥实际上却让人感到痛快淋漓的复仇中,林冲的性格也从委曲求全发展到了手刃仇人,奔上梁山。所以花枪这个细节,在林冲复仇的情节中,十分重要。对于作者在此之前多次设下的伏笔,我们不得不佩服其艺术匠心。
无论是“隔年下种,先时伏著”还是“草蛇灰线”,伏应这种情节结构的技巧在我国古代小说的创作中是经常运用的,关键是我们在读书时应用心揣摩,才能体会其中的妙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