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语文学习之路
作者:林林 时间:2005/12/11 23:16:5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345
最初接触语文是在学前班。那时候的我就一个不懂事的小孩,上学对于我来说跟玩没多大区别。事实上也的确没有区别,没有作业,没有考试,老师课堂上教我们拼音字母就一大块教案图片往黑板上挂,我们在她刻意稚气化的声音带领下扯着喉咙朗读,感受那些陌生的发音从自己的嘴里蹦出来的奇妙,暂且不论发音是否准确,那种新鲜的感觉很有自我创造的满足。我不禁想起了美学课堂上老师说的,人之所以获得审美的愉悦感,是因为他在审美对象身上看到了自己,证实了自己的能力——我们爱上了自己被肯定的感觉,所以就爱上了让自己被自己肯定的审美对象。现在想起也许就是这种新奇的感觉,这种类似审美的愉悦感,这种被自我潜意识里肯定的心情,让当时的我对学语文充满了兴趣,也让我对小学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但现实是无情的,小学一年级我就感受到了语文的恐怖。一年级的老师也会在黑板上挂张大图,字母没变,图画没变,可学习的氛围却变了。老师再也不会学着小孩的腔调给你领读,对着那二十来个在学前班就读透了的字母,自我创造的愉悦大概早没,注意力都往如何发准每个音上放。忘了我有没发准音,记忆里只有那些一遍又一遍机械似的朗读,枯燥的可以。老师也没怎么叫我们单独站起来朗读纠音,反正就不厌其烦地让我们读,一次次地集体纠正,可我现在想一班7、8岁的孩子一起喊,她真的听出差错了吗?不过以那时的智商,我根本没理那么多,就只管照着她的读,只管厌烦。会读之外当然是要会写,刚开始抄的时候还是会因为新鲜感很享受作业的过程的,但大概没有小孩会喜欢那一个字母抄几页的事吧,我对此很快“审美疲劳”,不过还好,每次我的作业都很高分,而且大人看了我的作业也会很是时候地夸我几句,别人的肯定弥补了自我肯定的空缺,所以对语文的学习尽管不再享受,但不至于反感。
真正让我对语文倒胃口的还是对课文的学习。忘了什么时候开始了对一篇比一篇长的名作的学习,反正我对语文的反感跟课文篇幅的涨长成正比。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不明白老师为什么要我们分析句子,分析段意,分析中心思想,还要每篇课文都分段。不过这个问题我能想明白大概就不是小学生了,反正后来也被麻木到根本不去想这个问题,或许也有答案,那就是考试要考。对,考试要考,所以老师每篇课文都做如此的重复,每个老师都不例外。老师可以在一个句子上花掉一节课,也可以为了说明所讲的课文有N种分段方法花掉一节课,但最终我什么也没记住。上语文课几乎就等同于无聊,有时我宁愿做试卷也不愿上这样的语文课。但讽刺的是三科中,我就语文最好,在班里也可以算是最好的那类。可见,成绩与兴趣并不成正比。那什么在起作用呢,也许是语文比较容易,相对来说比较适合我这种逻辑思维比较弱而直观思维强一点的人吧。
对语文课的反感一直延续到初中,确切来说,是一直很麻木,不知道学习为什么,就一直被老师推着走,上课则上课,考试则考试,完全割裂开来,更不用说为以后的知识体系有意识地做储备。
不过幸运的是高中,我和我的同学遇到了一位很好的老师。这位老师有别于任何一位之前教过我的语文老师,她很特别,她在开学之初就跟我们说,上她的课不喜欢听的话,可以看别的文学书,她一定不会干涉,只要我们觉得对自己有益。现在想起她的话还是会感动,这样的话在大学老师口里说出不算什么,但一位高中老师说出来,却难能可贵。她说了,也的确做到。上她的课,总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因为她是一个北方来的老师,身上有一种南方老师少有的豪爽性格,大大咧咧地笑,有什么说什么,我们都被她的性格吸引,有时似乎看着她在讲台上都觉得是一种享受,有了这种感觉,谁还会愿意落下她的课?这或许就是语文教育心理学上说的教师本人的魅力作用所在吧。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她绝不会照本宣科给我们念参考书,她的课文分析讲得不啰唆,该讲的点到为止,她更愿意把课堂的重心放在基础上,例如字词的积累。还有一点很特别的是,她让我们每周写日子,刚开始大家还不是很放得开,大部分人还按以前的框架写些应付了事的空话。但老师却没有应付我们,她每周都挑出两节课给我们分析周记,还挑了一些她认为好地念给我们听,我们第一次听她念都瞪大了眼睛,因为她念的那些实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纯粹捣乱搞笑的,最多只能说很真,很有个性。可她跟我们说她就是要我们放开写,写什么都行,怎么写都行。慢慢地,在她每星期不断地肯定下,我们都放开了,我们的周记内容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有个性,大家不但每周期待着被老师念出自己的作品,还私底下互相传阅周记本,有些同学还开始尝试写长篇小说,班里开始了读文学作品的风气。这在我们那个很重视短期功效的重点中学来说,这种学习氛围真的很难得。在这种变化下,我才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在学一样有趣而有用的科目。
可惜的是这种学习氛围随着高考的逼近很快结束,分了班,换了老师,我们的学习节奏也全部打乱,一切围着高考转。再继续那种语文学习的方式不可能,但它却让我知道了语文其实很简单,不就是为了读懂书、会作文吗?一切都可以很轻松。
不过上了大学,对语文教学有所接触,知道远没我想象的那么简单,但那些记忆里关于语文学习的感受却是真实的,那些将内容放大而割裂的语文课的确让人感慨良多,也许它不可避免被我们鄙视,但它根植于中国语文教育的土壤,不是说变好就变好,它有待我们去努力探索,去进步。
这些就是我语文学习的心理路程。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