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激情与习惯——语文教学观漫谈
作者:镇海区骆驼中学 马义秋 时间:2005/10/26 21:54:3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485
日前,人事部门给我发来一本红本本,我立刻明白了,混混沌沌的我在语文课堂上已经走完了三十年的路程,再有三年,我将“光荣”地退休了。人生如戏,无论悲喜总要落幕;课堂人生,三尺讲台,终有“下课”之时。
回想我的人生,自小受传统教育,志求报国,时代大潮的夹裹,大浪淘沙,阴差阳错地,把我推上讲台,这一站就是三十年。若问你三十年里何以没有产生过换岗的想法?是没有机会吗?是没有决心吗?还是没有能力呢?也许都有点关系,也许都不是。反思一下,能让我安心在三尺讲台前的原因,可能是这样几点:一兴趣,二激情,三习惯。我读初中的时候正是六十年代初期,那时有许多宣传革命传统的长篇小说问世,如《烈火金钢》、《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读这些书的同学一个个都如获至宝,争相传阅,我就是从那时起产生阅读兴趣的。随之无论诗歌、散文、小说,凡有可读之时,手中总是捧着可读之物。二是为人性格直鲁,好较真,爱争论,易激动。常常直言不讳,而读书读到动人处也经常能“心有戚戚焉”。三是因为天性愚钝,思维习惯不好,常常自以为是,把个人的理由看得充分,别人的道理不屑一顾,盲目自信,一朝走上社会,就难免常常碰壁,于是才重视思想修养,学会与人相处,培养良好习惯。由此,我的生活也得以改变。 而走上讲台之后,在三十年的教学过程中,恰恰这三点个性不由自主的成为常用而多磨的特长。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深信这句话的魔力,就说读书吧,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做到时时为读书之时,处处为读书之地。反之,就是牛不饮水强按头也是没用的。所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
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方法很多,比如在讲课之间,有意无意地穿插一些读书心得体会,或即兴背诵一段名家诗文,有点卖弄学问之嫌,却又不和盘托出,突出一种广告效应,重在引起阅读之欲望。类似的作法还有在分析文章中联系现实社会生活,介绍广播、电视、网络中的传闻、艺术、电视剧及一些杂志类的节目,那里既有新的信息又有一些新的观念,引导学生去多多接触新闻媒体,以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锻炼学生联想思维能力。再如,经常设计一些社会焦点问题,让同学讨论、发言、辩论,以提高学生说话交流的思维品质,尤其对国际上出现的问题,同学们很爱讨论,那就让他尽兴地演说吧。例如,对“9·11”、对伊拉克之战,对非典问题、对农民工的生存状况等。其实,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就是关注文学。学生的兴趣有了,读书的自觉性就增强了。
引发兴趣的关键在于引而不发,在于疑而不答,最好的方法是:假如文学是一座冰山,那么,老师在课上要想办法把这座冰山遮盖起来,然后只露出一个角,只露一角的冰山才能引起人们搜索冰山的欲望。而为师之初,我总是强调全面地、细致地备课,唯恐讲课不细。其实讲课详细的老师,心是好的,就像一个母亲,唯恐孩子消化不良,总把食品在口中嚼细嚼烂之后再喂给婴儿吃一样,岂不知孩子是未来的武松,他怎肯吃人嚼过的馍!
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起了引导的作用,向整装待发的旅行者描绘旅行目的的可观之处,向迷路的掉队的旅行者指点迷津,以增强他们跟上队伍的信心。总之,学习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设一些疑问等于在路上留下一些坎坷,人正是在征服困难中行进的。平坦、顺利常常以为得来全不费功夫,但是得不到涉险取经的乐趣。因此,设疑、留白、诘难都是提高学习兴趣的方法。
和做任何一件事情一样,没有激情的参与就很难干好。学习语文也是这样,不能设想一个淡漠的老师可以教好语文课,因为,语文本身是交际的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这就决定了学习语文非有激情不可。激情是什么?激情是金蛇狂舞,激情是雨打芭蕉,激情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激情是“月黑雁飞高”,“大雪满弓刀”,激情是课堂上生命的律动,是师生间心曲的交流。
同样须有激情参与,而不同的课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现。讲诗歌首先要把握作者的情感,读出诗歌音韵的律动;讲散文要紧扣其神聚而形散的特点,体验作品的深邃的意境;讲小说要紧随情节的波澜,解剖人心的明暗;讲剧作要领会作品的主要矛盾冲突,以肢体表演和个性化的语言来推进情节的发展。
激情这东西,其作用在于感染,在于造势,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创设适合课文内容的氛围,如在学习《纪念刘和珍君》的时候,就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尽力创设一种悼念、悲愤,对敌恨、对友爱的感情,而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的时候,就用播放配乐朗读的录像,引起同学对沦落天涯的孤独者的同情,体会到共鸣、知音在生活中的难能可贵。激情使人严肃,激情催人向上,激情能让人的精神空间更充实,更丰富。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受到感情的熏陶,必要先让教师进入角色。教师一旦进入角色,就不怕学生不进入这一特殊的情境。所谓情境教学,无非是老师在投入角色中有意地创设情境而已。比如,学习鲁迅的文章,其语言、风格,无一不打着鲁迅的独特的烙印,如果教师设想鲁迅此时此地的行为、语言方式,作一点模仿的尝试,那效果自然好得多,学习屈原的《离骚》,学习李白、杜甫的诗,就更是这样了。
再有,教材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材料,表现人生观的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表现社会责任感的如《沁园春·长沙》,表现生死观的如《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表现追求自由的如《逍遥游》、《致大海》,表现热爱大自然的如《故都的秋》,表现反战思想的如《兵车行》,关注妇女命运的则更多如《孔雀东南飞》、《窦娥冤》、《祝福》、《项链》。几乎每一篇都有一种情感倾向,喜、怒、哀、乐、爱、恨,无不具备。
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先把握每一篇课文的感情基调,从一上课就营造一定的氛围,把同学一步步带入到设计的情境中去,这样的课堂能不令人心动吗?情动于衷,必形于外,弱者增勇气,勇者志愈坚,语文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不就体现在那些美好的诗文当中吗?
有人说:“习惯成自然!”、“习惯是无声的命令”,英国的培根直接就说“性格力量不如习惯的力量强大”,甚至宣誓、保证、许诺、夸口都不如习惯的作用来得可靠。就语文学习来说,培养学习习惯显得尤为重要。语文讲的是听说读写,那么就在这里下功夫养成习惯吧!
比如读,不仅是课上读,还有课下读,早读,在课上不但有个人读,还有集体读,分小组读,至于个人阅读自不必说,只要有机会就给学生读的时间。重要的篇目不但熟读,还要求背诵,对有情节的如剧本,还要求学生在课上分角色来有表情的朗读,养成读书习惯就等于养成自学习惯。
说,是说话习惯。如果在听课时,不停地说,那不是好习惯!那么就要给同学来一个说话的机会,最常用的方式就是讨论发言,对于学习上的问题,让同学们畅所欲言,不要指责他们幼稚肤浅,不要指责他逻辑不通,不要笑话他们言语不连贯,只要肯发言,一律加以鼓励,选出讲得好的要加以推荐。由于老师的激励,学生自然就越说越会说,此外,课余还规定每天要请一个同学给大家讲一则成语,以锻炼他们讲故事的能力。
写,写作习惯要在坚持上下功夫。除了兴趣引导,我常常也是要“逼迫”的。如每次作文要按题目要求,按规定时间,完成一定数量的作文,不完成的要给予批评。有这样的要求,时日一久,自然成习惯,学生就不得不完成。而且我有时还要求学生互相改作文,当面提意见,及时总结经验,坚持特长,弥补不足。写随笔也是个好习惯,写随笔等于写非命题作文,规定每周一次,习惯了就能完成。习惯只要有好处,就要坚持,日积月累,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提高。
教学中的方法多种多样,既不能千回一面,又不可机械模仿、盲目滥用,而要根据文体、内容、听课对象来决定方式、方法。如何针对不同情况来采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中,创造自己独特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每个教师的责任。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