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异读
作者:重庆市华蓥中学校 刘树云 时间:2005/10/24 22:12:3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703
历代诗论家皆认为:《蜀相》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诗的主旨在于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叹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同时也表达诗人“忠君爱国”的思想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痛苦。
从积极人生角度看,上面的论述不能说不正确。不过,若要因人论诗,难免产生异义。
杜甫一生,坎坷不平。诗人生逢乱世,大唐王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国破家亡。诗人背井离乡,转辗迁徙,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穷愁潦倒。
《蜀相》这首诗约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此时,诗人已弃官入蜀,仕途上郁郁不得志,年少时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已完全落空,生活上困苦不堪,筑草堂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在这种情况下,杜甫的心情是苦闷的,怎么可能产生“忠君报国”的思想呢?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诗人写去武侯祠途中,边走边问的情景,及至见到武侯祠的感受。仔细品味“柏森森”,不免产生阴暗、潮湿和空寂的感叹。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诗人写入祠所见所闻。阶沿上,碧草青青,自生自灭。深树里,黄鹂声声,却无人聆听。在这里,没有春花盛开、桃红柳绿和莺歌燕舞的喜悦,却只有生死随缘的悲哀。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四句诗理解至关重要。一般的诗论家认为诗的前两名重在写诸葛亮雄才伟略、忠心事主,后两句诗在于流露诗人杜甫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表达诗人自己壮志难酬的痛苦。
但是,只要认真分析一下这四句诗,我们不难发现,在诗的结构上,“长使英雄泪满襟”一句,是前三句的总结句。可以这样理解:诸葛亮平定天下大计终未实现,会“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忠心事主、鞠躬尽粹,然而前主后主在关键之时,皆倒行逆施,破坏诸葛亮的长远之计,会“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六出祈山、平定魏国的心愿未遂却殒命沙场,会“长使英雄泪满襟”。明白地说,诸葛一生,轰轰烈烈,但事与愿违,可怜可悲。百年之后,尽管“诸葛大名垂宇宙”,但仍不免一抔黄土,冷冷清清,无人问津。
此情此景,思前想后,写此诗时,杜甫年届五十,已知天命,他还可能有“忠君报国”的思想?他还会有“治国安帮平天下”雄心?他还能计较“壮志未酬”的得失?也许他只有“诸葛伟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我辈蓬蒿之人”的伤感了。这样说,虽不免人生消极,但却得了实情。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