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把握名著

作者:石狮六中 钟骏红|  时间:2005/8/3 14:05:1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613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课标中规定,中学生必须阅读一定数量的课外名著,还指定了一些必读名著的目录,指出名著将作为今后升学考试中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学生对名著的把握程度关系到今后升学考试的成绩。我在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实践中采取了以下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看影碟激趣,以点带面。
  在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我国古典四大名著并不是特别感兴趣,比如《水浒传》有些语句较难懂,学生没看几页就不想再看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语文备课组就购置了《水浒传》的影碟,总共有40多集,由于时间有限,不可能全部放给学生们看,就算有时间也不宜全部放,否则会给他们造成依赖思想:以为看了影碟就不必看原著了。所以我们选取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几集给他们看,如《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风雪山神庙》等。看了几集后,学生对《水浒传》产生了兴趣,就自然而然地拿起了《水浒传》原著来看。其它名著也是相同的道理。
  二、做摘记以积累。
  “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促使学生读有所得,打扎实文学基础,我布置学生每读一部名著都必须做好读书摘记。如名著中的优美词语、对联、古诗词等适当摘抄下来以作积累,以防忘记,还可以为将来写作积累词汇等,如读《水浒传》,我提醒学生摘抄71回中的“英雄座次表”,并督促他们适当记忆,所以我教的学生对“水浒”的108将中的主要人物的绰号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另外我还告诉他们,其实目录也可摘抄,因为我国古典名著中,特别是章回体小说的目录是关于各章节事件的高度概括,摘抄下来可以减少学生的记忆量;同时目录(标题)清楚了,再来看正文就能提纲挈领,阅读起来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速度的提高节省了阅读的时间,而一扫了因阅读时间过长而厌烦的情绪。
  三、写读后感以深化。
  读了名著以后,学生都有很多话想说,我就布置学生写读书心得即读后感,有时我要他们写成600字以上的大作文;有时我布置他们写成小作文或写成日记形式,比如《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很多同学都为孙悟空打抱不平,而且现实中也有类似现象,我就布置他们写成大作文,展开来谈自己的感想,如《水浒传》中林冲这个人物,性格在落草前后发生很大的变化,原因是什么?我布置他们把林冲性格变化的原因分析写成小作文或写在日记中。通过写读后感,学生对名著中反映出来的思想教育意义有了一定程度的把握,这比老师单纯地枯燥地给他们灌输思想要有用得多。
  四、深入探讨以交流。
  当学生阅读名著到一定的时候,老师可以布置一些专题供学生们探讨,以期较深入地进行研讨,如对宋江的招安思想如何看待,对猪八戒的性格优劣如何评价等。另外,学生中有一些对文学特别感兴趣的人,可以组建“文学欣赏”兴趣小组,定期地开展活动,看名著,观影碟,探文学,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探讨来加强交流,以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及欣赏能力,甚至进一步陶冶情操。
  五、以必读带动非必读。
  在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过程中,我发现必读名著并不能满足学生们的读书欲望,他们还想看更多的课外书。为满足我班学生读课外书的愿望,我在班级中购置了其他一些书籍,如《老残游记》《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还订阅或购置了一些时兴的报刊杂志,如《语文辅导报》《小小说选刊》《故事会》《演讲与口才》等,这些书籍进一步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了他们多方面的知识。
  我在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个别学生爱看影碟,不爱看原著;有的学生看书浅尝辄止,一知半解;有的学生只注重故事情节,不重视作品的思想意义等。尽管如此,但只要老师能够耐心细致地加以引导,我想这些问题是可以慢慢地加以解决的。
  总之,以上做法是我在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具体实践中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如有不妥之处敬请专家、同仁指正。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