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现代文阅读之散文品味语言和分析结构思路专项指导
1.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第一步明确赏析角度,语句特点
修辞手法:
(1)比喻: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具体可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2)比拟:能生动形象地描写事物,不但能使读者对所描写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能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4)夸张: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强语言的生动性。超然客公众号
(5)对偶: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②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6)排比:增强语势,渲染气氛,强调内容,强化感情。
(7)反复:反复咏叹,起强调作用;写景抒情,增强感染力;增强节奏感,使文章富有旋律美。
(8)设问:提醒注意,引发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有时出现在篇首或句首,起到引起下文或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9)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使语句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能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语体风格:
口语语体一般自然亲切、活泼生动、灵活简短;书面语语体则庄重严谨。
用词特点
一个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往往能够使语言生动形象;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事物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运用拟声词可以使描写生动逼真,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叠词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名词罗列,形成密集而精致的意象群,含蓄、空灵、不凝重,能让读者在脑海中呈现出生动鲜活的画面,形成意境美。另外,还可分析句中的两字短语、四字短语等。如连用四字短语,语言凝练,增强概括力,使文章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便于作者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增加亲切感,就好像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无形之中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超然客公众号
第三人称: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叙述,客观公正。
句式特点
长句能使表达严密、精确、细腻,语意贯通,气势磅礴。
短句短小精悍,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感强,能简明扼要地叙述事实,简洁地表现人物、事物的迅速变化,表达作者(人物)紧张、激越的情绪或果断、肯定的语气。超然客公众号
长短句结合既简洁明快、生动活泼,又严密周详、细腻委婉。
整句能使语句结构整齐,音韵和谐,节奏协调,气势贯通,意义鲜明,能够加强语势,强调语义。
散句能使语句灵活自然,富于变化;能使文章语气舒缓,节奏明快。
整散句结合可以使文章错落有致、富于变化,能够表达丰富的感情。
设问句、反问句、双重否定句等,这些句式相比陈述句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设问句往往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句常能给人语气强烈、掷地有声的感觉,能够增强语句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双重否定句在语义上表达的肯定意味更加强烈。
语言特色
形象生动、简练传神、简约含蓄、淡雅自然等。
第二步总结答案,先主后次,分点表达。
2.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
分析句段作用
第一步:明确句段位置,读懂句段内容。
开头:①开篇点题,其作用往往是总领全文,点明主旨,或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情感(奠定感情基调)。②开篇不点题,其作用或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③开篇描写景物,其作用从结构上看可能是做铺垫;从景物描写上看可能是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等。④开篇设置悬念,其作用是吸引读者。⑤开篇抒情,其作用是引起读者共鸣。⑥开篇抑扬,其作用是加深读者的印象。超然客公众号
中间:①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作用,或照应开头,或照应结尾;③转换作用,包含了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换(由写景转向抒情、由叙述转向议论、由正面转向反面等);④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引起下文。
结尾:①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主题,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②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③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
引用性材料:
传说故事:①增强文章的传奇性、神秘性;②丰富文章内容;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④含蓄地引出或表明……观点。
某一事件:①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在内容上具有深化主旨或给人启迪的作用。
史实: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具有例证的作用。
诗句:①增加文章的文采,使文章具有意境美;②丰富文章内容;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④含蓄地引出或表明……观点。
名言:①论证……观点,阐明……事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②丰富文章内容。
插入性材料:
①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应、正反对照、递进烘托、总分印证的关系;②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③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反复出现的句子:
①在内容上,有强调内容(深化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②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③在表达上,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第二步:确定分析角度,结合文本分析。
(1)内容、主题
内容角度可考虑该内容对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主题角度可考虑对主题强化、深化、突出、揭示等作用。 超然客公众号
(2)结构、思路
结构角度可考虑设置悬念、做铺垫、伏笔照应、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承上启下等作用。思路角度可考虑暗示、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等作用。
(3)表达技巧
如果表达特点较突出,则要从该技巧出发,考虑渲染气氛、画龙点睛、对比衬托、象征等作用,还要注意表达技巧自身的作用。
(4)读者情感或心理
从这个角度可考虑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深受启发、发人深思、回味无穷等作用。
第三步:整合要点,规范作答。
3.分析文章结构构思艺术
第一步指出手法
类别
释义
作用
开门
见山
开篇直接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不拖泥带水
①强调中心,使主题鲜明。②总领全文。③总起下文。④行文不蔓不枝,干脆利落
卒章
显志
结尾点明文章的主旨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深化文章内容,升华主题思想。②总结全文,使结构完整。③有水到渠成之感,有画龙点睛的效果
照应
题目
文章正文与题目相照应
①紧扣中心写作,不蔓不枝,行文紧凑集中。②反复点题,强调、突出文章的中心
首尾
呼应
文章开头与结尾相照应
①重复开头的内容,突出中心,深化主题。②首尾遥相呼应,结构完整严谨
前后
照应
上下文内容的前呼后应
①使内容完整,真实可信。②构思精巧,行文缜密,结构圆合严密
伏笔
叙事性作品中上文为下文情节内容的出现预设的埋伏
①使内容完整,真实可信。②构思精巧,行文缜密,耐人寻味。③结构圆合严密
铺垫
在一个人物出场前或者一件事情发生前,预先布置局势,安排一些情节作为征兆,制造气氛
可以渲染气氛,形成“山雨欲来”的情势,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理,增强作品的吸引力超然客公众号
过渡
(承上
启下)
一个句子或段落承接或总结上文的内容,同时提示或领起下文的内容
结构上,有利于把握整体,增强文章的条理性和语言的流畅性;内容上,总结上文,领起下文
设置
悬念
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引起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心的一种写法
使情节环环相扣、曲折生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突出文章主旨、人物形象,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详略
得当
详写是进行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详细。略写是进行概括式的叙述,少用笔墨,写得比较简略
使文章点面结合,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详写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丰富文章的内容;略写则言有尽而意无穷;两者结合,恰到好处,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第二步分析这种表达技巧在文中是怎样运用的。
第三步结合具体的内容,概括出这样运用的作用及表达效果。(有时可与第二步合并)
【训练指导】(2023·上海奉贤·一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25分钟,共24分)
大明湖之春
①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的刮了走。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昏,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记得有一回,正是丁香乍开的时候,也就是下午两三点钟吧,屋中就非点灯不可了;风是一阵比一阵大,天色由灰而黄,而深黄,而黑黄,而漆黑,黑得可怕。第二天去看院中的两株紫丁香,花已像煮过一回,嫩叶几乎全破了!济南的秋冬,风倒很少,大概都留在春天刮呢。
②有这样的风在这儿等着,济南简直可以说没有春天;那么,大明湖之春更无从说起。
③济南的三大名胜,名字都起得好: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都多么响亮好听!一听到“大明湖”这三个字,便联想到春光明媚和湖光山色等等,而心中浮现出一幅美景来。事实上,可是,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④湖中现在已不是一片清水,而是用坝划开的多少块“地”。“地”外留着几条沟,游艇沿沟而行,即是逛湖。水田不需要多么深的水,所以水黑而不清;也不要急流,所以水定而无波。东一块莲,西一块蒲,土坝挡住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景,只见高高低低的“庄稼”。艇行沟内,如穿高粱地,热气腾腾,碰巧了还臭气烘烘。夏天总算还好,假若水不太臭,多少总能闻到一些荷香,而且必能看到些绿叶儿。春天,则下有黑汤,旁有破烂的土坝;风又那么野,绿柳新蒲东倒西歪,恰似挣命。所以,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⑤话虽如此,这个湖到底得算个名胜。湖之不大与不明,都因为湖已不湖。假若能把“地”都收回,拆开土坝,挖深了湖身,它当然可以马上既大且明起来:湖面原本不小,而济南又有的是清凉的泉水呀。这个,也许一时做不到。不过,即使做不到这一步,就现状而言,它还应当算作名胜。北方的城市,要找有这么一片水的,真是好不容易了。千佛山满可以不算数儿,配作个名胜与否简直没多大关系。因为山在北方不是什么难找的东西呀。水,可太难找了。济南城内据说有七十二泉,城外有河,可是还非有个湖不可。泉,池,河,湖,四者俱备,这才显出济南的特色与可贵。它是北方唯一的“水城”,这个湖是少不得的。设若我游湖时,只见沟而不见湖,请到高处去看看吧,比如在千佛山上往北眺望,则见城北灰绿的一片——大明湖;城外,华鹊二山夹着弯弯的一道灰亮光儿——黄河。这才明白了济南的不凡,不但有水,而且是这样多呀。
⑥况且,湖景若无可观,湖中的出产可是很名贵呀。懂得什么叫作美的人或者不如懂得什么好吃的人多吧,游过苏州的往往只记得此地的点心,逛过西湖的提起来便念叨那里龙井茶,藕粉与莼菜什么的,吃到肚子里的也许比一过眼的美景更容易记住,那么大明湖的蒲菜,茭白,白花藕,还真许是它驰名天下的重要原因呢。不论怎么说吧,这些东西既都是水产,多少总带者些南国风味;在夏天,青菜挑子上带着一束束的大白莲花出卖,在北方大概只有济南能这么“阔气”。
⑦我写过一本小说——《大明湖》——在一二八与商务印书馆一同被火烧掉了。记得我描写过一段大明湖的秋景,词句全想不起来了,只记得是什么什么秋。桑子中先生给我画过一张油画,也画的是大明湖之秋,现在还在我的屋中挂着。我写的,他画的,都是大明湖,而且都是大明湖之秋,这里大概有点意思。对了,只是在秋天,大明湖才有些美呀。济南的四季,唯有秋天最好,晴暖无风,处处明朗。这时候,请到城墙上走走,俯视秋湖,败柳残荷,水平如镜;唯其是秋色,所以连那些残破的土坝也似乎正与一切景物配合:土坝上偶尔有一两截断藕,或一些黄叶的野蔓,配着三五枝芦花,确是有些画意。“庄稼”已都收了,湖显着大了许多,大了当然也就显着明。不仅是湖宽水净,显着明美,抬头向南看半黄的千佛山就在面前,开元寺那边的“橛子”,静静的立在山头上。往北看,城外的河水很清菜畦中还生着短短的绿叶。往南往北,往东往西,看吧,处处空阔明朗,有山有湖,有城有河,到这时候;我们真得到个“明”字了。桑先生那张画便是在北城墙上面的,湖边只有几株秋柳,湖中只有一只游艇,水作灰蓝色,柳叶儿半黄。湖外,他画上了千佛山;湖光山色,联成一幅秋图,明朗,素净,柳梢上似乎吹着点不大能觉出来的微风。
⑧对不起,题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却说了大明湖之秋,可谁教亢德先生出错了题呢!超然客公众号
(原载一九三七年三月《宇宙风》,有删减)
【注】亢德先生:即陶亢德,老舍先生的好友,时任《宇宙风》杂志编辑。《大明湖之春》即是由他出题目向老舍先生约的稿。
1.赏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语言表现力。
2.“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在文章中两次出现,分析其作用。
3.第⑦段画线句中的个人审美趣味与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的审美趣味异曲同工,请对此加以赏
4.本文标题为“大明湖之春”,最后笔墨却落在“大明湖之秋”,请分析这样构思的妙处。
参考答案
1.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狂风七手八脚地刮,赋予其人的状态,写出了狂风狂乱、狂野的特点。②“一干二净”写出狂风对花朵的摧毁力巨大(摧毁力度很大)。③“卷”写出了落花与黄沙在风的作用下,搅在一起的惨烈状态。④“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春天逝去的迅速,更凸显了风的狂野。⑤ 表达了作者对大明湖春日短暂的可惜之情。
2.①第一次出现,针对人们自然地想象大明湖的美,指出现实其真实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大明湖现状的遗憾之情。结构上,引出下文对现实场景的描写。②第二次出现,是在现实场景描写之后对大明湖特点的再一次总结与强调,表达了作者对大明湖被人为毁坏的愤怒与悲哀。③两次反复出现,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为严谨;④两次出现将作者对大明湖的情感层层推进。
3.①郁达夫选取“秋草”“落蕊”“秋蝉”等景物,表达出对“清”“静”“悲凉”的故都秋独特的享受与喜爱。②本文作者选取了秋日的败柳、残荷、破败土坝、断藕等意象(景物),呈现出破败、衰落的颓势,写出了深沉、厚重的感觉;③“一两截”“三五枝”等数量词,写出稀疏、寥落的感觉,整体上具有构图之美;④面对“枯瘦”“悲凉”的秋色,作者并非悲伤、失意,而是表现出了满怀喜爱、享受与依恋,与郁达夫审美趣味相一致。 超然客公众号
4.①文章开篇部分即承接标题写了大明湖的春天,但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劣以及人为的破坏,大明湖的春天无从说起,也无从欣赏,带有遗憾与可惜。②接着作者写了大明湖作为名胜的原因在于其有北方难得的水以及出产有名。③最后写自己对大明湖的秋景情有独钟,因为秋天可以凸显大明湖“大”“明”的特点。④文章本质上是围绕“大明湖”进行的构思,不管是写春遮蔽了它的美,还是秋彰显了它的美,凸显的都是作者对大明湖的本身的爱和怀念。⑤标题为“大明湖之春”则更带有对大明湖恢复原来面貌的美好期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结合“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的刮了走”可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狂风人格化,写狂风七手八脚地刮,赋予其人的状态,写出了狂风狂乱、狂野的特点。
结合“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可知,“一干二净”是成语,形容一点也不剩,写出狂风对花朵的摧毁力巨大(摧毁力度很大)。
结合“地暗天昏,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可知,“卷”是动词,用卷字写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写出了落花与黄沙在风的作用下,搅在一起的惨烈状态。 超然客公众号
结合“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可知,用夸张的手法,说一眨眼的工夫,春天就过去了,写出了春天逝去的迅速,更凸显了风的狂野。表达了作者对大明湖春日短暂的可惜之情。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结合“一听到‘大明湖’这三个字,便联想到春光明媚和湖光山色等等,而心中浮现出一幅美景来”“事实上,可是,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可知,第一次出现,是针对人们想象中大明湖的美,指出现实其真实的状态,字里行间蕴含了作者对大明湖现状的遗憾之情。在结构上,引出下文“湖中现在已不是一片清水,而是……”对现实场景的描写。
结合“所以,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可知,第二次出现,是在现实场景描写之后,“现在已不是一片清水,而是用坝划开的多少块‘地’。‘地’外留着几条沟,游艇沿沟而行,即是逛湖”,描写现实中的大明湖被人为毁坏的场景,“所以”是对大明湖特点的再一次总结与强调,表达了作者对大明湖现实场景的愤怒与悲哀。
“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两次反复出现,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为严谨;两次反复出现有强调作用,将作者对大明湖的情感层层推进。
3.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从意象选择上,郁达夫《故都的秋》中以秋蝉、秋雨、破屋、槐树落蕊、破壁腰中的牵牛花等衰败景色作为审美对象,体现了以悲为美的审美趣味,表达出对“清”“静”“悲凉”的故都秋独特的享受与喜爱。
结合“败柳残荷,水平如镜;唯其是秋色,所以连那些残破的土坝也似乎正与一切景物配合:土坝上偶尔有一两截断藕,或一些黄叶的野蔓,配着三五枝芦花,确是有些画意”可知,从意象选择上,本文作者选取了秋日的败柳、残荷、破败土坝、断藕等意象(景物),呈现出破败、衰落的颓势,写出了深沉、厚重的感觉。
“一两截”“三五枝”是数量词,强调数量之少,写出稀疏、寥落的感觉,整体上具有构图之美。
面对“枯瘦”“悲凉”的秋色,作者并非悲伤、失意,而是说“只是在秋天,大明湖才有些美呀”“确是有些画意”“湖宽水净,显着明美”表现出了满怀喜爱、享受与依恋,与郁达夫审美趣味相一致。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构思艺术的能力。
结合“有这样的风在这儿等着,济南简直可以说没有春天;那么,大明湖之春更无从说起”可知,文章开篇部分即承接标题写了大明湖的春天,但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劣以及人为的破坏,大明湖的春天无从说起,也无从欣赏,带有遗憾与可惜。
结合“不过,即使做不到这一步,就现状而言,它还应当算作名胜。北方的城市,要找有这么一片水的,真是好不容易了”“况且,湖景若无可观,湖中的出产可是很名贵呀”可知,接着作者写了大明湖作为名胜的原因在于其有北方难得的水以及出产有名。
结合“对了,只是在秋天,大明湖才有些美呀。济南的四季,唯有秋天最好,晴暖无风,处处明朗。这时候,请到城墙上走走,俯视秋湖……”可知,最后写自己对大明湖的秋景情有独钟,因为秋天可以凸显大明湖“大”“明”的特点。
可见,文章题为“大明湖之春”,最后笔墨落在“大明湖之秋”,本质上是围绕“大明湖”进行的构思,不管是写春遮蔽了它的美,还是秋彰显了它的美,凸显的都是作者对大明湖的本身的爱和怀念。
“有这样的风在这儿等着,济南简直可以说没有春天;那么,大明湖之春更无从说起”,对大明湖春日短暂的可惜之情,标题为“大明湖之春”则更带有对大明湖恢复原来面貌的美好期待。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