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诗选》重点篇章赏析

作者:不详  时间:2023/10/9 15:49:1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525

  初三语文上册《艾青诗选》重点篇章赏析
  重点篇章一:《大堰河——我的保姆》
  【赏析】
  当时的诗人因参加“左翼美术家联盟”被国民党逮捕,关押在看守所中。据诗人自述,写这首诗时是在一个早晨,一个狭小的看守所窗口、一片茫茫的雪景触发了诗人对保姆的怀念,诗人激情澎湃地写下了这首诗。诗人第一次使用了“艾青”这个笔名发表了此诗,并且一跃成为中国诗坛上的明星。
  诗中的大堰河确有其人,其故事也都是真实的。也就是说,诗人完全按照事实,写出了诗人心中对保姆的真切感情。然而,这首诗又不是在写大堰河:她成了一个象征,大地的象征,一个中国土地上辛勤劳动者的象征,一个伟大母亲的象征。大堰河并没有名字,大堰河只是一个地名,是生她的地方。大堰河是普通的,她的生活中都是些平常普通的小事,那是她苦难生活的剪影。她的生活空间是有“枯死的瓦菲”的故居,是“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死后也只是“草盖的坟墓”。她的生活是“乌黑的酱碗”,是“为儿子缝补被荆棘扯破了的衣服”,是在冰冷的河里洗菜、切菜。她的儿子、丈夫都在她的照料下过着相对安稳的生活。在她死后,他们就失去了这些,他们在炮火中,在地主的叱骂声中卑微地活着。她的形象,同时也是那些和土地连在一起的劳动人民的形象。他们都植根在大地上,都有着劳动者的伟大品质。
  这首诗的抒情有一个重要特色,那就是通过细节的描绘来实现。这首诗几乎处处有着准确而生动的细节。这些细节极富表现力,反映了诗人惊人的观察力和把握能力。全诗不押韵,各段的句数也不尽相同,但每段首尾呼应,各段之间有着强烈的内在联系。诗歌不追求诗的韵脚和行数,但排比的恰当运用,使诸多意象繁而不乱,统一和谐。这些使得本诗流畅浅易,并且蕴蓄着丰富的内容。诗人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典型的意象,以散文似的诗句谱写出强烈的节奏。另外,本文还具有奔放的气势,优美流畅的节奏,表达了诗人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的感情,完美体现了艾青的自由诗体风格。
  重点篇章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赏析】
  1937年12月,当诗人来到武汉这座当时被称作抗战中心的大城市,却看到权贵们仍在作威作福,他深切地感悟到了古老的民族在解教自身的战争中所承受的深重的灾难,他整个身心感到一种弥天的透骨的寒颤,于是写下了这首比雪还要寒冷的诗。
  诗人在诗中反复地呼号:“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不论是当年,还是现在,所有的读者无不被这两行诗带来的寒冷所震慑。它反复回荡的气韵宛如深隽的钟声一阵比一阵宏亮。雪在中国的土地上落下,诗人惊世的钟声也带着寒颤,随着落雪,回响在整个中国的土地上。艾青“下”的这场“雪”,厚重得使人透不过气,直想吼出满腔的沉闷和压抑。这两行反复回响的诗,可谓是诗的主旋律。
  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有力地冲破了全面抗战初期诗歌创作领域的平庸状况,它一经问世,便犹如一声响亮的号召 ,振聋发聩,在当年中国的整个文艺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尤其可贵的是,诗人不仅深广地体验到战争真实而丰富的内涵,更以富有个性的审美感觉情绪和鲜活的语言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的诗歌创作。显然,诗人是把战争的实际空间清醒地置于眼前进行思考和创作的,所有的细节描写都潜含着觉醒了的民族的痛苦和复仇的火种。透过一个个真实生动的具象,全诗浸透着令人愤发的忧患意识。
  重点篇章三:《我爱这土地》
  【赏析】
  这首诗写于全面抗战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安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构思精巧。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它作为寄情、倾诉的对象,其境界极其广阔,内涵极其丰富,诗人的情思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诗人的想象也是无限自由和无限广阔的。但他没有把诗的篇幅拉长,不让诗的情思散漫开去,而只把诗人对土地广阔而深厚的爱浓缩在十行诗中,并且取得了最佳的艺术效果。
  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着的爱。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紧挨着的排比式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在对歌唱者进行一系 列动态的描述后,第二节两句诗,转而对“我”进行了一个近镜头的特写,并以设问的方式,把全诗推向高潮。这一问一答,诗人由上面借鸟抒情突然转人直抒胸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之爱,已使诗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达不到实际的感情强度,于是,其后又紧跟省略号——六个沉重的点,似乎涌动着地火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全诗在此达到高潮,那炽热、深挚的爱国情怀震撼人心。
  重点篇章四:《太阳的话》
  【赏析】
  这首诗是艾青到延安以后写的一首诗,富有浪漫气息,是诗人的一首代言诗。这是一首读起来让人感到温暖、明媚和亮堂的抒情诗,诗歌的题目是《太阳的话》,其实是借太阳之口,表达了热爱光明、追求新生活的心声。艾青的一生是追求光明的一生,他的一些优秀的诗篇不是写太阳就是写火把或黎明。诗中,太阳渴望走进小屋,打开人们关闭的心灵,让人们享受亮光、温暖、花束、香气和露水,享受太阳带来的欢乐和美好。这其实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光明的期待和渴望,说明了当时社会对于改造旧制度建立新世界的强烈欲望。
  全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太阳人的语言与思想。作者这样做,是为了便于运用对话和呼告的方式来抒发感情,使诗句的语气显得更亲切温暖,更容易与读者亲近。
  重点篇章五:《失去的岁月》
  【赏析】
  诗人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被迫搁笔二十余年,1976年又重新执笔。这首诗是诗人1978年复出诗坛后所作,在诗中,他沉痛回顾了自己被流放大西北二十多年的辛酸岁月。诗人用最质朴无华的语言写出了最真挚动人的情感,他将“无形的岁月与有形的物体”进行对比,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把“失去的岁月”比作“一碗水投到地面”“流动的液体”“气体”“急驰的列车头上冒出的烟”……在诗的最后诗人把失去的岁月比作一个朋友,“断掉了联系,经受了一些苦难,/忽然得到了消息:说他/早已离开了人间”。通过这些比喻,诗人将深藏于内心的无形情感转化为有形的具体事物,从而深深地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激起读者内心悲叹“岁月匆匆,往日不再”的无奈情愫。
  重点篇章六:《鱼化石》
  【赏析】
  被誉为“诗坛泰斗”的艾青,他的诗歌在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善于把象征性的抒情同哲理性的思辨结合起来,抒发对生活、对生命、对人生的真知灼见。《鱼化石》就是其中的不朽力作。《鱼化石》是诗人艾青“归来”之后吟唱出的一曲独具特色的歌。作为咏物诗,诗人借助对一种生物被无故石化的血淋淋的事实的描述,既是在对无事的鱼儿进行祭奠,又是在对自我生命进行悼惜。艾青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直到粉碎“四人帮”后艾青的冤案才得到平反。整整20年他失去人身自由,中断诗歌创作。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诗中鱼的遭遇正是诗人遭遇的某种象征。不仅如此,艾青这首诗中的“鱼”很具有典型意义,其不幸还象征了所以如艾青一样受到社会不公平对待的知识分子共同的遭遇。诗的最后两节直接点明了全诗的主旨,诗人将鱼化石形象的写照延伸到对生命意义的阐发上来。诗人告诉我们:生命来自运动,奋斗显示生存,这是亘古不变的生命逻辑。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