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之读懂所有诗
一、 读不懂古诗词的原因
1.圆圈词画错问题
一般来说能好好翻译的古诗词句子都是承接递进等顺承关系,比如“梨花院落溶溶月”,就是“开满梨花的院子里面有温柔的月色。”
再如“陈思往事立斜阳”,就是“想到往事独自在日落时独自站着(沉思)”
这样的承接递进关系,好翻。
那么什么难翻呢?
二、 古诗词难翻句式:倒装句
1.倒装句
1.1动宾倒装句——宾语提前,谓语动词放后面
例如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
就属于宾语前置的倒装句,会影响你的翻译
你需要:扭转错位,再行翻译
如本句应该变为 柳色映春山,梨花藏夕鸟
美人不我欺,草木尽零落
则应变为“美人不欺我”。
大部分的倒装句都是宾语前置,这意味着,你看到诗句以【动词】结尾,就极有可能是倒装句
1.2 主谓倒装句
去掉一个刻板印象,谓语不一定是动词,可能是形容词比如:他很蠢。蠢,形容词做谓语
我们看几个谓语前置句
急急能鸣雁,轻轻不下鸥。
无名江上草,随意岭上云。
闻诗鸾渚客,献赋凤楼人。
同样的,理顺语序即可,即将主谓互换顺序
1.3定语后置
你可以将定语简单理解为修饰名词的部分
一般表现为,名词+句末形容词
翻译为,句末形容词啊,名词
随便举例:空调冰棍夏天好
多好啊,有空调冰棍的夏天
“打卡开会社畜愁”
愁啊,打卡开会的社畜
当然这只是帮助大家倒顺语序的一种方式,你也完全可以说成——有空调冰棍的夏天多么好,打卡开会的社畜多么愁。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阔”与“悬”是形容“岸”和“帆”,本应在词前,却放在句尾,就是定语后置
应变成,潮平两阔岸,风正一悬帆
“嫳屑无情新叶肥,临风有意旧蕊黄”
——无情嫳屑新肥叶,有意临风旧黄蕊。
肥啊!嫳屑无情的新叶;黄啊!临风有意的旧蕊。
没心没肺在枝头摇晃的是新长出的茁壮叶子,有情有义临风而立的是一如旧日般的黄色花朵。
另外两种倒装,不看做倒装也可以翻译,不讲了。
2.复杂倒装
而也有特殊的,叫复杂倒装,是最难的,可能混合了上述几种倒装原则。这时反而可以忽略所有原则,只去找主语和宾语,然后理正语序就可以。
比如
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应该变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遇到这种特殊倒装句,不需要按照高深的语法规则从头学起。在句子内部找到真正的主语和宾语就可以。
“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
应该变为“碧山月虚照荒城,苍梧云尽入古木”
再行翻译,即可。
“永忆江湖归白发”
——永忆白发归江湖
这句话非常容易被翻译成:总是能想起回归江湖的白发老人。
错了,因为没有提前捋顺【语序】
白发归江湖,就不容易理解为【白发老人】回归江湖,而会联想到【白发苍苍的时候】回归江湖。
白发,因为可能存在活用,所以词性不定。在“归”这一动词前,至少不是名词主语就是修饰动词的状语。
因为白发是老人的共同特征,不会用以代指某个特殊典故中的某一老人,所以不会是一个第三人称代词,所以也不会充当名词性主语。
只能思考是一个状语,修饰“归”,即“白发的时候去回归”
2.1含比喻的复杂倒装【重点关注!!】
这种句式最容易产生完全读不懂的句子,一旦发现看似写景却掺杂一些人情的句子,而自己读不懂,千万记得考虑【含比喻的复杂倒装】
一般表现为名词2+名词1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为名词1如名词2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浮云仿佛游子的乡愁,落日好比故人的深情。
“雪照聚沙雁,花飞出谷莺”
很多同学会下意识的翻译成:洁白的雪映衬着沙燕,花飞时节,山谷中飞出了黄莺。
这不合逻辑。
因为诗歌写的是观景,而人只能在同一时间看到同一季节的景物,下雪和开花明显不能是同一季节,所以自然而然考虑属于【含比喻的复杂倒装】。
因此,应转化为:沙雁聚如雪照,谷莺飞如落花。
三、 代称问题
1.典故代称(必给)
2.借代代称(最易)如:鹤发童颜
3.比喻代称(最难)
我希望你不用遇到。我们用现代汉语来举一个例子。
“奥地利大公骄傲地跳到了窗台上”
按照我们的生活逻辑,应该知道说的肯定是一种动物,而不是真正的奥地利大公。
这个文段其实是将一只猫比作了奥地利大公,形容它肥胖而且悠闲。
中国古代诗歌当中也有这样的现象,但是少。
比如,“珠箔飘灯独自归”——将雨幕比作珠帘。
“星河欲转千帆舞”——“千帆”作星斗的喻体,指群星移动闪烁。
四、 固定意象问题
古诗中给出的生僻用典必然会算作注释。
表离别相思意象
小舟,柳树,大雁,鱼,春草
写作目的
【离别伤感,惜别友人】
表伤春悲秋意象
落花落叶,流水,杜鹃啼(春)虫鸣(秋)
写作目的
【伤春之情/悲秋之情,感慨美景不长存,时光易逝】
表感时伤事意象
古物,古地,大量古人先达的典故;战损武器等
写作目的
【借古喻今,自比古人抒发情感】
五 、综合练习
【有特殊句式/语法的句子,绝对更易出题】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白袷衣:白色寝衣
白门:指南京
珠箔:珠帘
先倒成能翻译的表述
白袷衣怅卧新春【主谓倒装】
寥落白门多违意【主谓倒装】
冷,红楼隔雨相望【定语后置倒装】
珠箔飘灯独自归【比喻代称】
穿着白色寝衣在初春里惆怅躺卧
寂寞的金陵古城里,我的心情亦是郁结
隔雨看着妆楼的感受是多么寒冷
珠帘般的雨中灯光如漂浮着一般,我只能独自归去。
【准确的翻译意味着准确的选择题选项判断】
醉落魄①
范成大
栖鸟飞绝,绛河②绿雾星明灭。【顺承句】烧香曳簟眠清樾③。【顺承句】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顺承句】
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④三弄临风咽。【主谓倒装句】鬓丝撩乱纶巾折。凉满北窗,休共软红⑤说。
【注释】①此词写于作者归隐石湖后。②绛河:天河。③樾:交相掩映的树木。④昭华:古管乐器名,此处指笙。⑤软红:红尘,指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
(1)下列对本词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第一句以飞鸟归林栖息暗示时间已是深夜,此时天河中的星光在雾霭中时隐时现,闪烁不定。【顺承句直接看翻译情感对否】
B. “烧香曳簟眠清樾”句写出了词人于清荫之下点燃香炉、展开竹席,独自享受夜晚的宁谧清凉的情景。【顺承句直接看翻译情感对否】
C. 词中的花影、月色与音乐相应相衬,眼前景、耳边乐与词人的心中情相契合,可谓情景交融,意蕴悠长。【顺承句直接看翻译情感对否】
D. “昭华三弄临风咽”中“弄”有两层意思,一指玩耍,把玩;又一指一曲为一弄。“咽”,谓箫声幽咽,如泣如诉。【倒装句理顺语序,再看翻译情感】
翻译得出
临风呜咽着,是笙箫三弄的声音
可以翻成,笙箫三次吹奏;或笙箫三曲
反正不能翻译成,“笙箫三次玩弄”。
点绛唇·高峡流云
[清]王国维
高峡流云,人随飞鸟穿云去。【顺承句】数峰着雨。相对青无语。【借代代称+动宾倒装】
岭上金光,岭下苍烟冱。人间曙。疏林平楚。历历来时路。【顺承句】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峡流云,人随飞鸟穿云去”写出了一种类似杜甫“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那种攀登到半山高处所特有的景象。
B. “数峰着雨,相对青无语”,人在雨里攀登,静静地看着“着雨”的青山,凄苦之情难以言表。
C. “历历”,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样子,同时也是对往事和过去的回忆,用在这里具有一定的哲理的味道。
D. 本词前半写景,后半抒发感受,词的境界中都含有对人生之了悟的成分。
预判B易错——特殊句易被考
相对青无语应变为——无语相对青。无语地看着青山,“无语”未必是悲伤。其次,利用圆圈词做法得出本文写人生感悟,而非凄苦难言。
咏怀(其四)①
白居易
自从委顺任浮沉,渐觉年多功用深。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
妻儿不问唯耽酒,冠盖皆慵只抱琴。
长笑灵均不知命,江蓠丛畔苦悲吟。
【注释】①元和十二年作于江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交待诗人仕途失意的处境,表达他在宦海中顺其自然的处世态度。
B. 颔联紧承“功用深”三字,表明诗人修养加深带来了从外到内的改变。
C. 诗人妻儿不过问他,他只管喝酒,勾勒出他在江州时闲适的生活状态。
D. 本诗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即便是运用典故,也浅显易懂不生僻。
本诗的语言平直如画,大部分句子都是顺承句
但第三句“妻儿不问唯耽酒”前半句应该是主谓倒装。
推导如下:
已知诗歌是对偶句,前后句式应该一致。对标后面“冠盖皆慵”,必然不是“当官的人都非常慵懒”——因为前文写的诗人自己以消除了是非之心,任凭官场的浮浮沉沉,这个慵懒的状态指的不是当官的其他人,而是诗人自己。因为诗歌前后文内容是需要保持内容一致的,不会前面都谈自己豁达,忽然在第3句开始骂别人懒。
因此,“慵”是个主动动作,诗人是“慵”的发起者,皆慵冠盖只抱琴,才是正确语序,原句是主谓倒装。指作者懒于应付冠盖之事(官场种种)只想奏琴取乐。
已知对偶句两个小分句,句式词性应完全一致,“妻儿不问唯耽酒,冠盖皆慵只抱琴”——妻儿句,也是主谓倒装句;“问”的发起者也应该是作者本人,即作者“不问妻儿唯耽酒”。
本题选C。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