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学微课
《春江花月夜》教学微课
《春江花月夜》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部分》第三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示例课文。本诗在唐诗史上有着极高的赞誉,“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之所以一直令后人传诵不已,主要是因为它为我们描绘了一副春江月夜的美丽图景,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而以上种种的最关键突破口在于“月”之意象内涵鉴赏,因此,本课的课题为《诗歌意象“月”的内涵鉴赏——以<春江花月夜>为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往今来,人们遥望苍穹,总会生发出无尽的遐想。皎洁的月亮在众多诗人的笔下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寄托着别样的情感。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更有位诗人因为这轮明月而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这首诗被称为“孤篇横绝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下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歌,去欣赏一处美景,感受一段深情,品味一种理趣。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全诗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暂的思索和对游子思妇天各一方的惋惜。多情自古伤离别,这首诗之所以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是因为思妇与游子的思念之情具有普遍意义。作者采用全知视角写尽了春天江边月下的美丽与困惑、离愁与别恨。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摹山范水的景物诗,是一首“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诗人凭借着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尽情赞颂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扩展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精神的探究结合在一起,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优美深邃的意境。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以诗歌中呈现的月相变化为线索,按照“景”“理”“情”的内容展开。引领学生感知春天潮涨、江天难分、明月冉冉上升而光华万里的美景,理解万物永恒,人类生命短暂却代代永续的阔大,以及因月而牵连其的古往今来多少美好的、忧愁的、伤感的情感。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每一步的鉴赏过程中抓住月亮的突出特征,以完成对本次课堂主题的探讨,最终得出,月的意象鉴赏必须抓住月的表征意义(包括月相变化、颜色、气质等)、月的时间意义,以及月的空间意义。进而完成对月这一意象的较为全面的掌握。并且这一结果也能对其他诗歌意象的鉴赏起到借鉴作用。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