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博大精深”写作摭谈

作者:深圳鲁力  时间:2022/12/8 15:38:4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86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写作摭谈
  原创:深圳鲁力
  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多样化,像下面这道作文题,如果要绘制一个布局提纲(思维导图),不妨用“分解法”来解剖材料内容,从而把握准写作重心。示例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一”可以说是最简单的一个字。“一”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自古至今,“一”字的字形始终未变,均为简单的一横。“一”同时也是中国汉字意蕴最丰富的一个字。“一”可以象征创造,“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个想法、一个举动、勇敢迈出的第一步,缤纷世界源于质朴的初始;“一”可以象征团结,“万众一心”“一呼百应”,无数个体因为同一个信念聚成一堆火,拧成一股绳;“一”还可以象征力量,“虽千万人吾往矣”,这“一往无前”的身影彰显着内心的强大与坚定……
  假如你是中国汉字博物馆的导游,你会怎样向游客们介绍汉字“一”?请你结合材料写一篇解说词。语文阅刊(yuwenyuekan)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纲(思维导图)
  由思维导图可知,以上题目,大篇幅文字都在说“一”虽然简单,但意蕴却最丰富;为了证明这一分论点,材料从四个方面作了提示。但考生必须明白:本题的终极目的还是通过对“一”的论述,证明“中国汉字博大精深”,从而提振国人的文化自信。
  这个审题结果,正是通过“分解”得来的。它可以帮助考生全面、准确理清材料各层大意,进而整体把握命题材料中心大意,不至于跑题、偏题;也有助于考生布局、行文不脱离材料。语文阅刊(yuwenyuekan)
  另一方面,从文体角度来看,以上题目属于“应用文(解说词)+说理”的写作形式。考生除了正文的说理之外,关照“解说词”格式也是必须的。诸如:开头的称呼、问候语、身份及话题简介,还有结尾的感谢语或祝福语等等。
  【考场例文】
  1. 此“一”不简单,其中有内涵
  高三(14)张仲琳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我是导游小张,欢迎大家光临中国汉字博物馆,开始一次别有风味的汉字欣赏之旅。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个最简单的字,那就是咱们最熟悉不过的“一”,意在由此及彼,了解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
  注意,切忌小瞧“一”哦!因为,此“一”不简单,其间藏内涵。
  “穿越千年,始终如“一”,此乃“一”的不简单之一。
  “一”字最早可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足以见得,其历史之悠久,源远而又流长。而其最大的特点便是其字形——由古至今,始终未变。这“一”呀,就似那“滔滔不绝的长江水”,奔涌千年,任凭岁月更替,也无法截断它的源流,这不正象征中华文化延绵不断的根脉吗?
  而这穿越千年与我们相见的“一”,也令人想起了用“一”组成的成百上千的成语故事,请大家同我一同思考片刻,说说你知道的带有“一”字的成语好吗?语文阅刊(yuwenyuekan)
  一马当先、一往无前、一鼓作气、一鸣惊人、一泻千里、一挥而就、一叶知秋、一衣带水、一帆风顺、一路顺风、一应俱全......好,好的,还有吗?
  不一而足不拘一格、举一反三......哦,好了,真是举不胜举!
  ——意蕴丰富,象征万般,此乃“一”的不简单之二。
  “一”为万物初始,可激发人之创造。“一”便为“初”,“初”由一衣一刀组成,便指那裁衣的第一刀,故言之为万物之初始。
  “一”象征创造。有“一生三,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个想法便可成为打开世界的钥匙,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便打开了文字以纸为媒介的时代;一个举动便可以发现世界奥秘,正是由于古人不断尝试上天,为后人奠定基础,而后发现宇宙,知世界不止只有地球;人生的第一次亦是如此,皆激发人们向前探索,大胆创造。
  “一”为万众一心,可以汇成信念。纵观历史,曾言道:“泰山不让土壤,不能成其大、河海不拘细流,故能就其深。”其正因为那万众一心,终汇成强大。吾辈之中国,不也是由十四亿同胞汇聚而成的中国力量?
  “一”为一往无前,坚定无畏。试看取火箭升空,飞船遨游;外交大国,实力雄厚;核艇导弹,强我中华。无数诸如黄旭华、杨利伟等英雄一往无前,展现中华之力量。此“一”正也象征力量。语文阅刊(yuwenyuekan)
  由此可见,“一”实是不简单,其内蕴丰富,其间藏内涵——这就是引以为傲的汉字的博大精深,这就是中户民族的文化自信:相信各位定有此同感!
  好了,今天的讲解到此结束。
  祝大家信念如“一”,工作“一”往无前,生活“一”帆风顺,旅途“一”路平安!
  2.“一”笔大道之简
  高三(14)杨灿鑫
  各位游客朋友们:
  欢迎大家光临!
  我是中国汉字博物馆的导游,现在出现在你们面前的是中华汉字文化的结晶“一”字。这一横,大道至简,蕴含的意义极为深奥,下面请允许让我为你来深入介绍一番。
  大家都没有见过比“一”笔画还少的汉字吧?“一”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汉字里最简单的一个字。然而它却是内涵最丰富的汉字代表,
  “一”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中华上下五千年,“一”自从出现起便从未更改过。语文阅刊(yuwenyuekan)
  中华汉字博大精深。“一”最晓为人知的便是数字的含义,“一石二鸟”、“一箭双雕”等常见的成语便是运用了这个意思。据说在古时候,仓颉见到人们数数只能使用小石头时便突发奇想,运用了形体造字,看到自己的手指,便有了数字一的创造灵感。从此,人们数数便能使用“一”。
  “一”还可以象征创造与开始。从零到一便是从无到有。道家的思想直至今日依然流传世界各地。最著名的便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种思想在当时使道家在百家争鸣中鹤立鸡群。
  除此之外,“一”还表示一个想法、一个举动、勇敢迈出的第一步。缤纷世界源于质朴的初始。盘古开天辟地,起初盘古被困于混沌里,如同一枚光滑的鸡蛋。这正是和零一样象征着未开始。而后盘古苏醒,便手持着一柄斧头,将天地一分为二,而这柄斧头不正是“一”吗?一柄横躺的“一”将“零”劈开,这不就是从零到一,创造与初始吗?我想这就是古人借文字“一”要向我们传达的文化信息。语文阅刊(yuwenyuekan)
  不仅如此,“一”还象征着团结。什么是象形字?象形字就是用形象造字,大家仔细看,这“一”像不像一根被拧在一起的绳子?这是古人向我们传达的要在一根绳上使劲,团结一心的精神力量。“万众一心”、“一呼百应”,无数个团体因为同一个信念聚成一堆火。它仿佛告诉我们中国梦就是我们的梦一般。我们明白“一”中“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精神后,我们一起追逐中国梦的道路也就越发清晰了。语文阅刊(yu语文阅刊(yuwenyuekan)wenyuekan)
  “一”还可以象征力量,“虽千万人吾往矣”,这“一”往无前的身影彰显着内心的强大与坚定。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志士在这“一”中为国家,为民族义不容辞,拔刀相助。留下那“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言壮语。令我们不得不心生敬佩。可见“一”中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
  说的如此多“一”的寓意,但“一”的寓意还有许多在等待我们发掘。汉字“一”的介绍这次就告一段落,还请游客朋友们能够自己去细细体会,去挖掘大道至简的“一”字的内涵,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谢谢大家!
  3. 用汉字“一”讲好中国故事
  高三(2)班 陈思霓
  亲爱的各位游客:
  大家好!
  欢迎大家的到来,我是你们的导游小陈,接下来将由我带领大家参观中国汉字博物馆,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汉字。
  咱们就从“一”字说起吧!
  在我们面前的,是有关中国汉字“一”的历史。“一”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自古至今。“一”字的的字形始终未变,均为简单的一横。别看它是简单的一横,其蕴含着无穷的能量。语文阅刊(yuwenyuekan)
  俗话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可以象征团结。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当你去折断一根筷子时往往是轻而易举,但当你去折一捆筷子时会感到十分吃力,个体的力量往往是比不过群体的力量的,当我们在拨河时应该深有体会。一些我们所熟知的成语也体现着团结的内涵,如“万众一心”“一呼百应”等,不知道大家能想到一些其它的什么成语呢?这个社会,永远不缺个体力量缺少的是能集聚力量的团体,公司集团里需要这样的力量,学校里也需要这样的力量。语文阅刊(yuwenyuekan)
  除了团结,我们还能在“一”字身上学到创造,一个想法,一个举动,勇取迈出的第一步,缤纷世界源于质朴的初始,原始社会明期,人们向文明迈进了一步,学会了使用“火”;近代,中国共关党带领人们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赢得了人民的支持;改革开放,深圳向技术迈进了一步,成为了各个城市学习的典范。小小的一步,大大的力量。
  回顾中国历史,我们惊叹于每一个脚步,从落后到如今的强盛,都离不开勇敢迈出的每一步。一步一个脚印,成功是靠脚一步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虽千万人吾住笑”大家猜猜“一”还能象征什么?还能象征力量。疫情之下“一往无前”的身影彰显着内心的强大与坚足。如今,我们能戴着口罩相遇于此,少不了国家,人民的坚持与支持。相信大家永远都不会忘记,“一”身是胆冲进武汉疫区的志愿者们,“一”马当先奔向重庆山火火场的摩托车友们,一无反顾留在深山教书的张桂梅校长......“一”虽然只由简单的一横组成,但它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有力地书写出中国人民的力量。
  从“一”字丰富的意蕴,窥斑见豹,我们看到了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
  朋友们:听了今天的解说,大家感受到了“一”字的丰富内涵,感受到了中国汉字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了吗?
  愿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能用好中国汉字,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谢谢大家!
  【总评】以上三篇考场作文,从不同角度切入,切合命题意图,文体明确,语言也较为成熟,基本能反映考生们的写作思维现状。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