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漫步在那美妙的荷香月色里

作者:成林洲  时间:2021/3/3 20:37:2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798
  一个月圆的夏夜,树上的蝉还在叫着,水里的蛙也还鸣着,我怀揣《荷塘月色》,漫步在朱自清先生充满荷香与月色的小煤屑路上。
  先生心里有什么“颇不宁静”的事?我不知道,也无需知道。但觉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莫不是家庭或江南老家的琐事吧?不然,怎么会一“带上门出去”,“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有些人喜欢把这个小小的“不宁静”和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联系起来,我认为是拔高了,是过度解释。我不喜欢这样。
  我跟随朱先生走出家门,漫步在荷塘边的小煤屑路上,这是先生心情由“不宁静”走向宁静的第一境界。走出家庭的樊笼,先生“好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一身轻松自由自在。“像在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是快乐的事可以想,不快乐的事可以不想。想快乐的事是要很快从家庭里令人“颇不宁静”的烦心事里解脱出来。所以第一个“忽然想起”的便是“日日走过的荷塘”,于是,解脱之后先来“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了,这也就跨入先生心情走向宁静的第二境界。
  先生用审美的眼光欣赏着这荷塘,这月色。
  他放眼望去,荷塘上满是田田的荷叶;近瞄一株出水很高的荷叶,那就是芭蕾舞女撑在腰间的舞裙。再观那些点缀于碧绿叶海上面的荷花,既像一粒粒明珠,又似碧天里的星星;近处细看实在又像刚刚出浴的美人。一阵微风吹过,隐隐约约的荷香飘了过来,朱先生忘情的呼吸着品味着……。
  他仰望空中如同流水般的月光,远望了月光下荷塘上如同笼上轻纱般的薄雾,最后环视了围在荷塘四周的树和有点大意的远山,就沉醉在,沉醉在这荷塘月色的美景之中,那一个个美妙的叠音词就是他沉醉的最完美诠释。
  一阵急促的蛙声和蝉鸣,打破了先生暂时的沉醉,又把他从美景的沉醉中拉回到现实。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是《荷塘月色》中的第二个“忽然想起”。由莲花想到采莲是再合理不过的事情了。这也就进入了朱先生离开家庭樊笼,开始心里宁静的第三个境界,也是最高境界了。
  朱先生回头告诉我,那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是一个俊男靓女,荡舟荷塘,眉目传情,艳歌对唱的美好场景,是一个很惹人诱人的场面。接着他就对我微微一笑,慢慢地朗诵梁元帝的《采莲赋》来证实:“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他摇头吟哦,双手比划;面带微笑,十分投入。完毕之后,又高兴地说,采莲人很多,看热闹的人也很多。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说着说着,忽然,他又露出了惋惜的神情: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先生因采莲又想到了《西洲曲》的名句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然后又高兴地对我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是莲叶遮住了流水没法比出莲子的“清”了。我理解先生的幽默:《西洲曲》写的是女子怜爱情郎的故事,“莲子清如水”当然是双关语,是把她“怜子”之心比喻成水一般地清纯美好。
  走着,想着,吟咏着,快乐着,回味着……江南采莲,一个“江南”——让先生敏感的词语,令先生“到底”又惦着江南了!猛一抬头,又回到了令人“颇不宁静”的家庭琐事当中了。
  《荷塘月色》描写了作者心情变化的三个境界:由家里的“颇不宁静”到小路上的自由,再到欣赏荷塘月色的沉醉,最后达神游采莲的喜悦。在夜游三境界中,最后的神游采莲,是先生“心里宁静”达到的最高境界,是本文最精彩的地方,也是朱先生著此文最用心的地方。可是在那个谈爱色变的疯狂年代,课本编者竟无奈地将文中最美好的采莲情节删去了,留下残缺了翡翠的半块碧玉,实在令人惋惜。到拨乱反正之后,很多读者仍然受此影响,只看重作者沉醉于“荷塘月色”的欣赏,而忽视了最高境界作者神游“采莲场景”的品味,实在让我汗涔涔了!
  我想着这个历史性的错误,面对心情从神游采莲的喜悦中跌落回现实烦恼的朱先生,却不愿再向他提起。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