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清澈、美丽又有些哀婉的田园牧歌——《边城》赏析

作者:不详  时间:2012/5/31 15:58:29  来源:育星行 转发  人气:1937
  《边城》的语言特点、人物形象、情节环境:
  人物形象: 先看翠翠这个形象。她是一个在青山绿水中长大的孩子,无父无母,和爷爷相依为命。自幼缺少母爱,心中有一种朦朦胧胧的向往,而外公忙于渡船,心事又无处诉说,四周生机勃勃的景物使她感到凄凉和寂寞,于是胡思乱想起来,幻想出逃让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忧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的天真善良、温柔清纯不带一点儿世俗的尘滓。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更使她倍感落寞与孤独,悲伤的哭了起来。她情窦初开,对爱情有一份朦胧的向往和一种讲不明白的感受,听外公讲**的故事,神往倾心;梦中听到二佬的歌声觉得自己在飞,是做了一个顶美顶甜的梦;在外公和她"讲笑话"的时候,内心充满羞涩;期盼着再听到二佬的歌声,久候不至,心中充满落寞和惆怅;而当外公唱了十个歌后,她又自语的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沈从文细腻的描绘出了这个自然之子的那种朦胧、又带有一丝凄凉的心态,这是一个完全与自然融合在一起的清纯少女的形象,在平凡的生活中有她自然似的哀与乐。再在看爷爷。敦厚朴实,恪尽本分,为了让过渡人能赶回家吃晚饭,在渡船上忙个不停。疼爱翠翠,感情上尽力体谅,在她烦心的时候为她讲故事、唱歌;操心她的亲事,想促成她的爱情,引翠翠注意夜晚的歌声。生活上无比关心,不让坐热石头。对从小失去父母从翠翠满心的温和和悲悯。女儿女婿的悲剧,在他的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担心翠翠走她母亲的老路,就不告诉翠翠晚上唱歌的事实,也不告诉她天保兄弟的选择。翠翠是这个老船夫生活的精神依托。他担忧着翠翠在自己离开人世后的生活,想把她的生活安排的更好一些,有一个好的归宿。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他对孙女的深厚的爱,同时也感觉到他的身上有一份摆不脱的沉重、孤独和寂寞。这相依为命的祖孙俩使我们看到了人世间至纯至美的祖孙之爱。最后看天保兄弟,节选部分写的内容不多,但我们透过这一点点,依旧可以看到人性的光辉。作哥哥的天保走车路占了先,无论如何也不肯先开腔唱歌当明知自己不是弟弟的敌手,就决定离开,就此,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了那份浓厚的诚挚的手足之情。翠翠、爷爷、天保兄弟,他们有着各自的喜与乐,甘与苦,这些喜乐甘苦源起于普通的人生之事,亦消散于普通的人生之事。这些纯朴的祖孙之爱和诚挚的手足之情,便构成了自然纯朴的人性美。
  环境描写: 课文节选部分有多处对自然环境作描写。 文章开篇就有一段环境描写:
  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渡船上忙个不息。天快夜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这段环境描写,再现了边城的温柔、美丽、平静,远离世俗的尘嚣。
  后面还陆续的写道了一些: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这时节对溪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
  这些景物写出了边城的清幽、秀丽和宁静,是一个原始的纯净的大自然的再现。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边城清丽明净的自然美。沈从文如此着力于边城的自然景物,其中一个重要的意图,就是以自然的明净状写湘西人心灵之明净。 于是,自然纯朴的人性美和清丽明净的自然美就构成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边城》的语言的特点,不免就会想起汪曾祺对其语言的一段评价:“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象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汪曾祺对沈从文的语言评价之高在于他在《边城》的描写中语言的“恰如其分”。
  (1)环境语言的刻画。《边城》的语言特色之一是富有诗意,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这一特点突出表现在小说的环境描写上。“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的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天快黑了……有甲虫类气味”在第十三章的开头,作者便极力地在为读者们渲染着一种安静祥和的氛围,为描写翠翠内心的“不平静”形成一种反差。看似不可对比的两件东西,在作者的笔下,却显得十分的协调。“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以为是在描写杜鹃吵闹了这一片宁静的天地,其实是刻画翠翠的内心犹如这只杜鹃无法停歇下来。“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这里的“黄昏”成一个人,就像翠翠一样,她也美丽温柔,但却是平静的。就是这样的语言让人很自然地将自然景物和人做了对比。豆蔻的少女有了自己的烦心事了,仿佛连这杜鹃也体会到了她的那种心情,可是爷爷却不理解她,这使得她伤心地哭了。这些语言都充分展现了作者对文字语言熟练的驾驭能力,也是汪曾祺所说的“语言充满水分”。
  (2)话语的自然流露。在人物的对话中,并不刁钻于语言的如何修饰,而是将很“生活化”的一面展现出来。“看你飞得多远!”“爷爷,为什么不上来?我要你!”翠翠带点顽皮和撒娇的语气,让我们看到的是翠翠的天真善良、温柔清纯不带一点儿世俗的尘滓。作者细腻的描绘出了这个自然之子的那种朦胧、又带有一丝凄凉的心态,这是一个完全与自然融合在一起的清纯少女的形象,在平凡的生活中有她自然似的哀与乐。“翠翠,爷爷不在了,你将怎么样?”“不许哭……土地上”这是爷爷对翠翠的担心也是爷爷对翠翠的期望。希望她快点儿长大。话语中总能让我们看到爷爷的敦厚朴实,恪尽本分疼爱翠翠,感情上尽力体谅,在她烦心的时候为她讲故事、唱歌。
  《边城》的语言自然流畅,明白如话,写景优美舒展,给人以真实的感觉又有着无限地回味。
  小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有几美:
  1/山水美
  小说中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如画让人如入梦境,无不给人美的享受。
  2/风情美
  《边城》中有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一个近乎“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
  3/人性美
  边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构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诚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边城》在一首清澈、美丽但又有些哀婉的田园牧歌中,为人类的爱做了恰如其分的说明。在这样一篇美丽的文字之中,我们更能感受到一种似乎已为我们所陌生的自然、优美、健康的人性,那种如大自然本身一样凝重、明慧而又本色真实的人生形式。因此,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