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正面临“四大危机”
“杯具”意为悲剧、“餐具”就是指惨剧……当今的中文词汇草率化、朦胧化、粗鄙化、游戏化,到了连语言学家也瞠目结舌的地步,专家研讨认为——
在日前举办的“中文危机与当代社会”研讨会上,专家指出当下汉语使用混乱已由局部蔓延到整体。汉语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危机。
民间版语言变化令人瞠目
官方版一些用语值得商榷
你知道什么叫“驴友”吗?如果不知道,你自然不懂得什么是“色友”。当“杯具”成为一个使用频率颇高的词语时,如果你认为它是盛饮料的,那你就太“out”了,自然你也不会知道“杯具”与“茶具”、“洗具”和“餐具”之间的区别……当今的中文词汇真的到了连语言学家也瞠目结舌的地步——以上带引号的流行语语义分别为“爱旅游的”、“爱摄影的”、“悲剧”、“落伍”、“差距”、“喜剧”和“惨剧”。
如果这还是民间版的语言异化,官方版就令人不可等闲视之了。
汉语言专家指出,仅“二代身份证”就有四大值得商榷的语病:
一、“二代证身份证”印有照片的一面有“公民身份”字样,而另一面则印有“居民身份证”五个大字。那么,持证人的身份到底是“公民”还是“居民”?须知,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法律概念。
二、“公民身份号码”表达不妥,因为“身份”不具有数字性,只有“公民身份证”才能被编成一个个号码。
三、用“出生”来指某年某月某日,也属于不规范。“出生”包含了出生地与出生日等要素,若要指具体的生日就只能写明是“出生日”。
四、持有长期有效身份证的人,其“有效期限”标注为从某年某月某日到“长期”,“长期”是一个过程,不是临界点,没有“到长期”一说。
草率化、朦胧化、粗鄙化、游戏化
四大危机影响中国人文化素质
与会专家认为,目前汉语使用混乱已经由局部蔓延到了整体,由个人推及到了社会,由暂时发展成了长期。
例子比比皆是:成语被新闻媒体和广告商随意篡改,只求标新立异;媒体上“作家”、主持人们信口开河,语病、错字不忍卒读(听);堂皇高挂的对联不分平仄,甚至搞不清上下联差别;多年来应试教育的结果对“80后”、“90后”们学习语言的误导与破坏,造成一代人语言表达和语汇的贫乏,在中文词语的使用上陷入严重的混乱。
以上种种,专家们总结为“草率化、朦胧化、粗鄙化、游戏化”四大危机。此前,著名作家王蒙也撰文呼吁,当下我国的语文使用处于无序状态,已经成为影响一代中国人文化素质的大事。《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说:“看到如此错误百出的用语、用词、用字的混乱状况,真的内心十分苍凉。”
有个专家讲了这样一个段子:有几位文艺界的领导在议论,古有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到了咱们这儿该怎么办?搜肠刮肚思索良久,有一位领导期期艾艾地说,咱们现在有小品和短信——无可否认,在中国,汉语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危机!
母语教育不能迷失方向
语文教学需要认真探讨
不久前,上海部分高校的自主招生将语文排除在考试之外。在一些基层学校,语文的周节次是高考科目中最少的,作文课是两周一次,甚至在一些学校,作文是一学期6到8次。还有学校为了加快教学进度,争取能在高二结束模块学习,就给理、化、生加课。要加就要减,减谁呢,就向学生征集意见,结果是砍掉语文,原因是语文课上与不上差不多,学与不学差不多。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悲哀。
学校教育负有传承本民族语言文化的最直接责任,这也是法国作家都德《最后一课》的深刻意蕴所在。然而,时下的汉语教学,要么过于追求精致、钻牛角尖,要么就被随意弃置、越来越边缘化。学生往往对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缺乏“温情和敬意”。
虽然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不能仅由语文教育承担,但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当有这样的一份追求和责任。如果学校还一味地盯着升学率和“考试文化”,无视学校的教化和“立人”功能,盲目认同外来文化,我们的母语教育就会缺失,甚至迷失方向。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如何处理好既要传授知识和技能,又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新西兰中文《先驱报》近日刊文指出,海外汉语文化圈由于地域和“多元”的原因,“灾情”还不重,但孩子在强大的英语主流文化影响下,容易在汉语的学习和使用方面陷入混乱。特别是他们接触最多的中文网络和电视,那是“草率化、朦胧化、粗鄙化、游戏化”汉语的重灾区。保险的做法是不能怕麻烦,准备一些诸如“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之类的汉语经典著作,利用饭后睡前的零星时间,与孩子一起朗读、背诵,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让汉语文化的精华点点滴滴融入幼小心灵。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