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陈情表》的成与败看作文的真与伪
作者:史发民 时间:2010/3/5 17:09:4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399
检验一个人是否“孝”的经典作品李密的《陈情表》获得巨大成功——“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
之所以如此,首先应归功于第一次的巨大失败——“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致使“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可第一次“具以表闻”,写得也够详细得了,却为何陷入如此境地?难道是他的孝心不苦?“历叙情事”,未“从天真写出”?未写出“至性之言”,不能“自尔悲恻动人”?
那么,到底什么是“俱从天真写出”?怎样写才对?什么是“至性之言”?怎样才能写出?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此“寸心”是何心?
“文章千古事”,便须有千古识力,“得失寸心知”,则寸心具有千古。此文章家秘藏,为古今立言之标准也。(《杜臆》)李密之心如何探秘?披文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话虽如此说,可切己体察切实去做的有几人与?
第一次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可以借第二次的成功推知:只是一味陈述倾诉“臣以险衅,夙遭闵凶”之苦及与祖母刘“相依为命”“未曾废离”之孝,而未体察“圣上”之“苦衷”进而未表达为臣之“忠心”。也就是说,只是自顾自的诉苦哭诉,从来不把别人的辛苦放在心上,更何况这别人竟然是“圣上”,而他自己只是一介虽是“至微至陋”,却“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的“亡国贱俘”。
于是才有了“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的骑虎难下,于是才有了“伏维圣上以孝治天下”这一段体察君心、释君隐忧、息君怒火的肺腑之言,于是才有了先尽孝后尽忠的旦旦誓言和祈求。
于是,失败之后、进退两难的臣,感动了、说服了、征服了“诏书切峻”,“责臣”“催臣”的“圣上”。
于是,他彻底的成功了。以特殊的不幸、特异的赤诚和特别的忠孝,使敌方化严为慈,化对立态度的逞威为同一立场的体恤。
藉此行文巧拙之异,可见处事成败、做人得失、告人难易、用心实虚、立意真伪之秘。
文章评论
共有 5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