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分侧重教学促进学生最优发展
作者:冷世军 时间:2009/12/13 21:25:4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02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因材施教”是教育的理想和目标,是教育基本规律的内在要求,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及其形成规律,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对其进行相应的教育。因材施教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教育中的反映。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围绕学生的特性和知识的特点,实施因材施教方略,确立以科目技能为主体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方案,保障教育教学的质量,培养出高水平、多类型的科目技能型人才。
本项目的开展是我校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逻辑延续与深化。近年来,箴言中学坚持教学以学生为本,育人以素质为本,并进行了一系列关于因材施教的有益探索。
2、研究的主要内容。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实施因材施教方略,根据生源实际情况,实施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就能充分发挥他们才华与潜能技能。但这也要求合理的分配各侧重班的学时,并深浅恰当的实施教学。因此我们的主要研究内容是:
(1)侧重班学时的分配;
(2)教学内容深浅的把握;
(二)主要理论依据
1、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美国教育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的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不是学生智慧欠缺,而是由于未能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与合适的帮助造成的。”
2、现代人才观理论。传统教学过程都是同一标准,重视共性教育,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现代人本主义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自律发展,注重挖掘学生在学习中创造性以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注重发挥非理性因素在教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3、我国古代的教育教学理论。孔子教学各因其材,孔子之后的墨子也主张教学要照顾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这些宝贵的传统经验提示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因能归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三)课题研究目标。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分层达标。分侧重的依据是学生个体的差异,分侧重推进的目的是求得学生的持续发展,从而使有明显差异的各类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实实在在的进步与提高。逐渐实现学生个性潜质与主观志趣的科学整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得到全面的提高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有关国家政策文件,了解相关的最新理论,检索国内已有的科研成果,为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2、调查实践研究法。调查家长和学生,进行科学分班。根据学生意愿和科目特点,将学生编成数理侧重班、语英侧重班、史地侧重班、化生侧重班、艺体侧重班,然后根据学生和各科目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分配学时。同时对不同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深有浅的教学。总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不断调查和了解老师和学生的实践来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合理分配学时
1、情况分析。侧重班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基础而编的。侧重班的学生是来自不同建制的班级,他们也有日常的学习任务,而且他们的课务是不轻的。我们必须保证不让我们的学生不被繁重的学习压力压垮,更不能让他们对学习失去情趣。因此,侧重班的学时是不能盲目的无节制的开的。另外各科目之间不应该有谁主谁次、谁轻谁重的关系。因此,我们认为,各侧重班的学时应该是平衡分配的。
2、分配方案。对我校2006届学生侧重班的课时分配,我们时这样安排的:各侧重班每周各2课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分别学习、探讨和研究该班对应科目的有关知识和问题。按每学年40个教学周算,各侧重班三年的教学时间在120个学时左右。
(二)、恰当把握教学内容的深浅
1、情况分析。从侧重班学生的来源看,他们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带着浓厚的兴趣而来,一是为知识的查漏补缺而来。因此,我们要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探究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切记不能在侧重班给学生的学习兴趣浇上冷水;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让带着查漏补缺而来的学生失望。这就要求教学内容要深浅有度。
2、内容深浅。教学内容深浅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我们每周由侧重班干部负责在各建制班收集学生中存在的特别感兴趣的问题和主要的疑难问题,然后汇总到侧重班教师处,最后由侧重班教师决定教学的内容。整体的思路是这样的:首先是夯实基础,增加信心;其次是适当加深,激发兴趣;最后是深层质疑,学会探究。
(三)、积极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加强过程管理和调控
1、围绕课题,按照研究目标,组织切实有效的研究活动。根据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我们课题组成员围绕研究目标,分别开展了分侧重教学课堂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交流、“学时分配与教学内容深浅” 的大讨论等主题研讨活动。
2、及时评价总结,积累并整理研究资料。一方面我们在学生中展开调查,了解学生对侧重班教学的意见和要求;另一方面,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认真进行教学设计,收集教学案例,研究“分侧重教学,恰当把握内容深浅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撰写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和总结。
三、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分侧重教学研究与实践是由于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已有知识准备的差异性及社会需求的多层次性,使得因材施教原则在高中教育中具有了很大的必要性. 从2006届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情况无疑是很好的,我们完全实现了我们的预期教学目标。
(一)分侧重教学的必要性。
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基础水平的差异,在详细剖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化发展,构建“知识层次结构”,分为加强层、基数理侧重班、语英侧重班、史地侧重班、化生侧重班、艺体侧重班,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班级,实施分侧重教学。如果仍按传统的教学方法“一锅煮”势必加大二极分化,造成有些学生“吃不饱”,而有些学生则“消化不良”;有些学生不爱学的科目被强制学,有些同学想学的科目却没机会学。
(二)、合理分配学时的必要性。
2006届我们的教学效果是很好。尽管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学无止尽的,但就高中科目来说,还是有知识接受的难与易的。由于科目的不同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需要,要求制定不同的教学进度,以适应教学需要。因此对于学时的安排我们认为是基本合理,但部分科目有时还是有调整的需要。
(三)科学把握内容深浅的必要性
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水平,侧重班的学生有学习的兴趣,往往对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基础较好,即使现在不特别好,也往往愿意钻研,可以较深的挖,而对非侧重班,即可由浅入手,这样一来才可以培养他们的兴趣。因此对不同班级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如对提高层学生在教学中可通过设“疑”的方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通过设“难”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过程不断沿着“有疑—无疑—有疑”的思维轨迹螺旋式上升。对于加强层的学生,应针对其学习成绩一般,自信心不足等共性问题,采用对重点问题精讲多练,以启发互动为主要教学方法。
四、项目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设想
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渐进过程。对于学时的分配和教学内容深浅的把握虽然我们有了整体的设想,但主要是就侧重班和普通班而言,然而侧重班里也有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完全做到对每个同学都学时合理,都觉得教学内容深浅恰当,恐怕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侧重班我们觉得同样应该分层次的教学。因此,因材施教作为一个永恒的教育主题,里面还有太多值得我们去发现和研究的问题。因材施教的综合研究和系统实施是我校一项永远不会停歇、永远不会完结的事业。
对于侧重班学时和教学内容难度的把握,我们的初步设想是:
1、选择侧重班级,划分学生层次群类。
2、对各层次群类继续进行分类研究,提出对策,进行分层次教学试点。
3、不同层次的侧重班分开授课。
4、对不同层次的侧重班,`根据学生的要求确定不同的学时。
5、对不同层次的侧重班,也根据学生的需要,进一步明确教学内容的深浅。即对高层次的侧重班教学内容可以稍难,对基础稍差的侧重班,教学内容可以稍易。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