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高考作文不宜直接考社会热点问题
作者:陈林森 时间:2009/6/18 7:13:5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421
2005:脸(话题作文)
2006:雨燕减肥(话题作文)
2007:语文,我心中的一泓清泉/语文,要说爱你不容易(命题作文)
2008:为田鼠或田鼠的天敌代拟一封给人类的信(材料作文)
2009:兽首拍卖,要求写一篇议论文(材料作文)
2008年作文题目上的材料并非发生在当年的事情,认真地说,这样的环保题材年年都有,1985年全国卷的作文是以环境污染为内容给光明日报写一封信,也不属于时政热点,实际上只有江西省2009年的作文试题和2008年全国卷1以四川地震为材料的作文才属于考了时政热点。这道试题甫一公布,就引起媒体热议。首先是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这个头衔很好玩)王旭明在他的腾讯博客上发表文章(后经很多网站转载),提出高考作文应当“离现实再近些”,在这个意义上,他说他更推崇江西的作文命题:就兽首拍卖发表看法;辽宁的作文命题:明星代言你怎么看;江苏的作文题目:品味时尚……
其实这几个省的作文命题并不相同,关于明星代言广告和追逐时尚都是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构成时政热点,真正属于时政热点问题的今年只有江西省一家。根据中国国情,社会热点包括理论热点和时政热点,我们一般说的社会热点主要指的是时政热点,它包括党和政府重要时事政策和国内外新近发生的重大时事事件。这些时政热点大都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鲜明的价值取向,严肃的政治道德意蕴,以及各主流媒体的强烈关注。例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等重大事件。全国唯一的例外,就是2008年全国卷1以“抗震救灾”为内容范围的材料作文。这篇作文在当时的背景下,受到了很多人的喝彩,但却是一个危险的先例。有的人说像汶川地震这样的民族灾难,居然撼动不了高考游戏规则,不能让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生接受灾难教育,这样的教育又有何用,教育出来的学生,我们又能指望什么呢?这样认识问题就太可怕了,我们的民族年年都有严重灾难,也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大时事事件,那岂不是说,我们的高考作文年年都要考这些时政热点问题了?全国卷从1978至2007年整整30年都没有考时政热点,那岂不是说这30年中都没有发生过重大时政要闻,或者是这30年培养出来的学生(高中生和大学生)根本不可能指望?把高考作文考时政热点问题的意义提到这样的高度,本身就是荒谬的。
高考作文不宜直接考社会热点问题,这本是恢复高考以来几十年语文命题的实践所逐渐形成的不成文“规矩”,也是对“文革”前高考作文直接为政治服务的泛政治化倾向的拨乱反正。建国后至文//革前,高考作文试题有浓厚的政治倾向,迅速地体现当年的时政热点,蕴含着当时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例如:1958:当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公布的时候;1961年:我学了毛主席著作以后;1965年:论革命与学习。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学生很难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更不用说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了。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有人称之为缓冲期,人们仍然维持着“文革”思维的惯性,当年大多数省份的作文命题仍然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命题者紧扣了当时国家的政治需求和社会特点,带有明显的政治化和形式化的倾向。从1978年开始,全国高考命题逐渐摆脱泛政治化和紧跟潮流的窠臼,逐渐进入开放多元的时代,在命题立意上,由过去关注政治热点和社会热点,发展到关注人本身。30多年来,我国的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切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越来越符合高考作文自身的发展规律,高度开放性的、价值多元的、充满思辨和哲思的、并附着情感色彩的作文题正在占据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今天,个别省份的作文命题重新走回到原来的以时政热点作为材料、话题或题目,这是对这一潮流的反动,是没有出路的。
为什么高考作文不宜直接考社会时政热点?这首先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语文课不等于政治课,时政热点是政治课不可回避的内容。众所周知,文章的立意是灵魂,而作文如果是考时政热点,立意就受到社会舆论的严重束缚,同时也会接受所提供材料的暗示和影响。中国人民大学教师陈壁生在《新文化报》发表文章指出,江西省的高考作文题的材料中所说的拍卖者到底是“民族英雄”还是“破坏规则”这样的判断,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威慑性:对正在考场上的中学生来说,谁敢去轻易否定可能的“民族英雄”呢?九江一中特级教师李恂生认为:江西今年作文命题有政治化倾向,高考语文主要是考察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和表达能力,如果这种趋势发展下去,用政治化的东西切割语文,对语文是一种极大的伤害。语文学科的作文,其宗旨是检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不是检验他们的政治思维和对时政素材的把握,应当尽可能让学生写自己生活中的经历和自己感兴趣的题材,而不应当用统一的时政要闻去束缚他们的手脚,让他们在考场作文中充当主流媒体的“传声筒”。高考作文不直接考社会热点,并不意味着考生在考场作文中也不涉及社会热点问题,作为记叙文中的素材和议论文中的例证,考生都可以涉足社会热点问题,但这应当是自然贴切地使用和引用,而不是给作文贴上社会政治的标签。事实上,你不动员他们这样做他们也会这样做。2008年北京一位中学教师谈到当年北京地区高考作文中的情况时说,尽管作文题本身与最热点的问题——四川地震无关,但考生作文中地震材料出现频率很高,约占70%。但很多考生用这些材料时生拉硬拽,与主题无关,或者没有合理的分析,不能成为有力的论据。
其次是高考作文如果考社会时政热点,很容易造成猜题、押题的风气,也容易造成作文题目或题材与既有的模拟考试作文试题以及相关试题撞车。今年江西省考“圆明园兽首拍卖”事件,结果已经出现所命之题与九江一中考前一次月考作文试题的雷同(《浔阳晚报》2009年6月11日),同时还与江西金太阳教育研究所编的一份模拟试卷中的语言表达题大同小异。有人也许会说这是偶然的现象,其实这其中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去年江西出了那道“田鼠写信或田鼠的天敌给人类”那样的怪题,目的就是为了“反猜题反押题”,尽管在这一点上是大获全胜,但考场作文所出现的很不理想的局面和师生的强烈反感,意味着成本太高。今年规定文体,采用评述性的材料作文,其目的显然也是为了这两“反”,然而结果却是被人“押中”了,这大概是命题者所始料未及的吧?文//革前的高考作文试题往往是紧跟形势的政治性题目,就经常被人“押中”,这种深刻的教训应当记取。道理很简单,不但各校高三语文教师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不管他们是作为猜题押题的法宝,还是仅提供写作素材给学生参考,都可能为一部分学生提供考前的准备,使这部分考生不是发挥考场中的审题、选材等的能力,而是是否有某种幸运。各类写作辅导书刊也往往在时政热点问题上大做文章,结果就会出现高考命题人与书商之间的博弈,也就极易造成各类合法与非法的教辅读物的泛滥成灾。
高考作文考时政热点问题,使考生立意的空间缩小,没有更多的发挥余地,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为时政热点问题背后的背景太复杂,考生在政治上不成熟,一不小心就会导致简单、片面、极端的偏差,或者与主流媒体的主流意见不能保持“高度一致”。有网友发帖子说,比如兽首事件,如果您考虑到今年是伟大新中国60周年华诞,将蔡铭超同志的“爱国”壮举与中华民族百年以来渴望雪耻的内在冲动牵手,你有可能会赢得不少头脑相对简单的阅卷老师的心,但遇到头脑相对清醒的阅卷者,自然就会觉得在全球化的今天,用流氓的手段对付强盗的子孙肯定不是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公民应该具备的素质,更希望你当冷静派说诚信。作文题既不是对错立判的选择题,结果也非绝对无私的计算机决定,故无论你怎么写就会陷入一场生死难料的赌局。
高考作文考时政热点问题,还会导致考场作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因为至少在题材上不能做到“百花齐放”,只好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是无需多言的。
最后就是高考作文的公平问题。这也是很多人所关注的。《南方周末》发表陈谦先生的文章指出:在这类命题中,江西省的《兽首拍卖》值得商榷。作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期待他们关心时政,了解海内外各方新闻动态,自无可非议。但作为考生,若对“兽首”事件缺失了解,其正常写作水平的发挥,就可能遭遇障碍。这里涉及公平竞争原则。这个角度说来,江西省的高考作文题,是值得关注的动向。
存在就有它的合理性,除非客观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考作文本来就不宜考时政热点,这可以说是一个“常识”,也是文//革前后半个多世纪的高考历史从正反两面所反复证明了的一个规律。目前只有去年全国卷1和今年江西省的高考作文试题去“碰”这个“壁”,事实上已经遭到媒体和网络上多数人的批评。当然考题揭晓之初,总有一些抢新闻的记者以及年年接受记者采访的“名师”的喝彩,但是新浪网等媒体所进行的调查都是很可以说明问题的。现在还正在进行高考阅卷,我相信,今年江西高考作文的阅卷现场将会和去年一样,有大量事例说明今年江西高考作文的命题是失败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