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文言文翻译答案商兑
作者:江苏省江阴市长泾中学 张 兰 时间:2009/3/17 19:12:0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647
一、重点词语漏解例。文言文翻译,基本要求是各个词都能得到落实,即文言语句中的每个有意义的词在译文中都要能找到对应的词语,否则即失信。
1.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宁夏海南卷)
【参考答案】不久朝廷又有北伐之举,征召嵇绍。嵇绍因为天子流亡在外,受诏令奔赴天子所在的地方。
仔细阅读这个参考答案,笔者发现原文中的“诣”这个词在译文中没有得到落实。“诣”的本义是到达,《说文》:“候至也。”并由此发展引申出:到某地方看望某人(多指上级、尊长或尊敬的人);(学问、技术等)所达到的程度。也就是说诣的意思强调的是“到达”这一结果,而不是运动过程当中。参考答案中只是强调“奔赴”,即只是侧重描述嵇绍前往“行在所”这一动作的状态,强调的是过程。因而“驰”和“诣”不是同义词,而是两个连续的动作,参考答案中应把这两个动词的意思都体现出来,即“奔赴到了”,这从下文中的“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也可以得到证明,若未到达,如何来理解“值王师败绩”,嵇绍如何“以身捍卫,交兵御,飞箭雨集”呢?
【修正答案】不久朝廷又有北伐之举,征召嵇绍。嵇绍因为天子流亡在外,受诏令奔赴到了天子所在的地方。
二、重点词语未解例。文言文翻译在每个词语都要被落实的基础上,还要做到把比较晦涩的词语用现代汉语常用词语翻译出来,以达到明白晓畅翻译之最终目的,否则翻译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2.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江苏卷)
【参考答案】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
看了此句翻译,我们总感觉它会人一些晦涩之感,“临事”是什么意思呢?查《现代汉语词典》没有此词条,《古代汉语大词典》亦无此词条,可见其在古今汉语中出现频率都比较低,把这样一个非专有名词照搬在翻译中显然是不够妥当,笔者以为将其翻译成现代常用的词语“遇到事情”为好。
现在讨论另外两个词语“悖乱”和“千条万端”,这两个词语本属于“重点词语错解例”板块,考虑到质疑的整体性,也为了读者能全面理解这句话,故放在了“重点词语漏解”这一板块下一并讨论。从原答案的解释“背离、错乱”可以看出命题人是把“悖乱”当作短语来看待的,其实它是一个词,有两个义项:①违逆作乱,②惑乱,迷惑混乱。由文意可知此处的“悖乱”应该是第二个义项。
“千条万端”命题人将其译作“千条万项”。笔者有些疑惑,“告诫你千条万项”?按此种译法,此话应该没有说完吧。况且这“千条万项”又该作何理解呢?作为译文让人产生如此多的迷惑,笔者以为有违翻译之初衷,若将“千条万端”译为“千言万语”比较合理,并将之移置谓语动词“告诫”前作状语,这样译文才更加明白晓畅。
【修正答案】近来(我)千言万语告诫你,为什么遇到事情却又惑乱了呢!
3.子产而死,谁其嗣之?(江西卷)
答案:子产死了,谁来继位?
从所给答案来看,子产在舆人传诵之时已经死亡,此句应理解为联合复句。事实上,从文意来看,那时的子产并没有死。原因在于出题者把“而”等同于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结构助词“之”了,实际上,此处的“而”是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它所在的句子是表示假设的分句,意思是“如果”。 此类例子还有《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法言•学行》:“朋而不心,面朋也;友而不心,面友也。”
另外,“嗣之”译为“继位”也不妥当。“继位”是有其特殊含义的,即“继承皇位或王位”(《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第648页),由文章我们可知子产只是“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郑国名相”,并不是皇帝或者国王。
【修正答案】如果子产死了,谁来接替他的位置呢?
三、重点词语错解例。
3.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全国卷Ⅰ)
【参考答案】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
看到文言语句,其中一个重点词语“转饷”为翻译的一个难点,“转饷”应为一个采分点——“转饷”:“转运军粮。”(《古代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638页)此为动词。让我们来看一下“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这一分句的参考译文,它至少可以有两种理解:每天等着吃东南地区供应建康(今南京)军队的军粮和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转运来的军粮。很显然参考答案的译文是一个歧义句,这样的翻译很显然是有问题的。根据“转饷”在原文中的句法位置,可知其为名词,即转运来的军粮。根据上下文可知应理解为后一种比较恰当。参考答案中的译文之所以会有歧义,就是因为对“转饷”的错误的理解。
【修正答案】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转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
4.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湖北卷)
【参考答案】在石华、象溪两地再设立别的私塾,用来教育陈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
见此参考答案中的“在石华、象溪两地再设立别的私塾”,令人不免生疑。恕笔者浅陋,我将之理解为在石华、象溪两地已经设立了私塾(包括“别墅”),如今再设立“别的私塾”。而文中表达的是此意思吗?显然不是。章君所在的乡闾子弟无学习的地方,章君先世开设了桂山、仙岩两书院不久就倒闭了,这成为了章君的心病,后来他在陈京兄弟帮助下开设了“龙渊义塾”,后来又在石华、象溪两地设立了用来教育陈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的私塾,由此可知,石华、象溪两地以前没有私塾,因而也就无所谓“再设立别的私塾”了。可知译文对“复”和“别塾”的理解有违文意的。“复”的意思既可以译为“又”也可以译为“再”,然而,二者是一定区别的。即虽然“再”和“又”都可以表示行为的重复或继续,但是用前者时,行为多为主观性的,未实现的;而用后者时,行为多为客观性的,已经实现的。如“我再看一部电影”和“我又看一部电影”。另外,“又”有时也可以用在未实现的动作前,但必须是预定的,而“再”则是非预设的。文中的在石华、象溪两地设立私塾是已经实现了的,所以笔者以为译为“又”比较恰当。此外,“又”放在地点状语“在石华、象溪两地”之前,隐含着在其他地方已经设立了私塾;而放在地点状语“在石华、象溪两地”之后,则表示在这两个地方以前已经设立了私塾,这次又增设了私塾,显然前者才合乎文意。
下面让我们来讨论一下另外一个重点词语“别塾”,参考答案中译为“别的私塾”,笔者以为不是很恰当。这个别塾与龙渊义塾是相对应的,有区别的,前者的教育对象是陈氏家族的年纪比较小的孩子,后者的教育对象是除了陈氏家族年纪稍长的孩子外,还有乡闾的大孩子。从某种意义上说,龙渊义塾是主,“别塾”是副。因而,将其译为“别的私塾”不能表达出这种特殊的意味,笔者以为与其将“别塾” 言不尽其义地译作“特殊的私塾”或者“辅助私塾”等,不如把它当作一个专有名词来对待来的妥当,不知同仁们同意否。
【修正答案】又在石华、象溪两地设立别塾,用来教育陈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
5. “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山东卷)
答案:“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讷)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
此句的答案中“刎”翻译的不够妥当。在出题者印象里斧头刃口比较钝,一般都是与砍搭配使用的,故译为“砍”吧,但却忽视了“刎”字本身意义和下文。刎者,《说文新附》:“刭也。从刀,勿声。”本义割颈,抹脖子。如“刎颈之交”。由“割颈”引申出“割断”义。如《韩非子•外储说右下》:“马前不得进,后不得退,遂避而逸,因下抽刀而刎其脚。”而无砍的意义。另外,斧头重,张讷悲痛恐惧自责,萌生死意,若用斧头砍——乃用刀斧等猛剁也,就不会仅仅是“入肉者已寸许”;“欲劙颈(割颈——笔者注)以塞责耶”也可知此处的“刎”应译为“割颈”。
【修正答案】“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讷)于是用斧子割自己的脖子。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