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意义推断六法
作者:兰州市榆中县恩玲中学 金玉成| 时间:2005/2/1 7:48:4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316
一、运用形训,即通过字形结构的分析来推断。
(1)径造庐访成。造:到、去。(96年上海高考)
(2)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觐:拜见。(98年全国高考)
“造”的形旁为走之旁,联系下文“庐”是处所,前后推断,“制造”、“成就”等不合句意,只能是“到、去”之意。“觐”的形旁为“见”,“归”是回家,所以可以推断“觐”可译成“拜见(父母)”。
二、运用声训,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解释假借义。
(3)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颜氏家训·勉学》)
(4)伯王之业,不从此也。(89年全国高考)
“指”与“旨”字形相似、读音相同,“指”的含义可推断为“意旨”。“伯”与“霸”声母相同,古音相近,本句中的“伯”就是“霸”的通假字,“伯王之业”就是成霸成王的功业。
三、借助成语推断词义。
(5)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涉江》)
(6)善才绳之。(97年全国高考)
现代汉语中又成于“日薄西山”,“绳之以法”,“薄”的意思为“接近”、“迫近”,“绳”的意思是“依法处置”,联系这两个成语,就可以推断例句中加点实词的意义。
四、借助句内语法关系来推断词义
(7)其罪当与童贯等。(98年全国高考)
(8)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86年全国高考)
第(7)句的语法关系如下:
其罪〈当〉〈与童贯〉等。
主语为“其罪”,“当”、“与童贯”(介宾短语)分别作状语,“等”处于谓语的位置,结合“当”、“与童贯”,只能解释为“一样”、“等同”之义,而非“等人”、“等等”。
第(8)句的语法关系如下:
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
“对渭”是介宾短语(“面对着渭河”的意思),介宾短语只能限制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这里“陈”不可能是形容词“陈旧”之意,有可能是“陈(chén)列”或“列阵(zhèn,通假)”,再看上下文,他们正在打仗,从而可以推断为“列阵(zhèn,通假)”。
五、借助较齐整的句式来推断词义
(9)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可矜怜。(91年全国高考)
(10)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9)中“顽鲁”的释义有四个选项: A、愚笨而鲁莽;B、固执而粗鲁;C、顽皮而愚蠢;D、愚昧而蠢笨。句中“顽鲁”对“贤俊”,“贤俊”是“贤能而有才智”的意思,那么“顽鲁”自然是“愚昧而蠢笨”了。(10)中的“以”字本来较难理解,但借助与之对应的“用”字,我们可以推断“以”也作“被任用”讲。
六、根据上下文意推断词译,即“因文定义”
(11)人灾,绝食者千余家。(99年全国高考)
(12)在郡多有出息。(99年全国高考)
(11)中“绝食”,现代汉语中指断绝饮食,以示抗议或自杀;而本段前文已交待“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下文又写苏琼“贷粟以付饥者”,那么这个“绝食”就指水灾后断了粮食。今意是主动断绝饮食,此处是逼迫无奈断了粮,古今异义。
(12)中考查“出息”一词,联系上文“资产巨富”和下文“常得郡县为征”、“为债数来”,就可以推断这里的“出息”指的是“资产的利息收益”。
总之,能否正确理解文言文实词的意义,直接关系着能否读懂文言文,在平时的复习和应考中,若能灵活利用技巧,大部分文言实词的意义都可以推断出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