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究

作者: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南阳中学 成有威  时间:2008/10/10 15:05:2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381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和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自觉总结语文学习的经验和自主归纳语文系列知识,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教师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和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学的基本理念。下面谈谈实践这一基本理念的做法。
  一、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多元对话,激发探究兴趣。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兴趣,只有激发了兴趣,才能使学生从被动获知的状态变为积极主动的求知过程。
  创设情景是指教师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或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这些新的问题,学生运用过去的知识已不能解决,需要他们在进一步的学习探究中寻找答案。有疑问才能引发起内部已知和未知的矛盾,才能激起他们主动地探求未知领域、自主地收集和处理有关信息、并获得新的知识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情境,并且这些情境要能引起学生群体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汉家寨》一文时,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深刻领悟作者在文中赞赏汉家寨人在荒凉悲绝的境地中坚守着一种传统,坚守着祖先留下来的土地,并在此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坚忍不拔的生命力。分析了课文这个主题思想之后,接着,我为了引导学生多元对话,碰撞作者的思想,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就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回答。
  1、汉家寨人一千多年来生活在“一片灰铁色的砾石戈壁中,磅礴的荒凉,寸草不生,前是无人烟的盐碱低地,后是无植被的红石高山,几间破泥屋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的恐怖的大自然中”,人木讷得近乎静态,穿着“一件破红棉袄”,他们如此坚守着传统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坚守着那一块块“焦渴的土壤”,这样的坚守与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社会是否应该呢?问题情境提出后,有的说:“应该,因为中国人有一种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所以他们坚守着如此的生活。”有的说:“不应该!如果还继续坚守着如此荒凉悲绝的环境,人缺失了良好的教育,广泛的信息,广阔的见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将会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与现代文明的社会相脱节,遗害了子孙后代。”
  2、假如邓小平同志面对“文革”后经济到达崩溃边沿的中国而坚守党的过去的老一套的方针政策,不思改革,墨守成规,中国有今天的繁荣富强吗?面对这个问题情境,有的学生说,有些东西必须坚守,例如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方针,就是该坚守的必须坚守,该改革的必须改革,该开放的必须开放,是坚守的“典范”,是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人与社会都一样,必须紧跟时代的步
  伐,把握时代的脉搏,认清世界的主流,才能发展,才能富强。决不能被无眼光、无锐气、无进取精神、无奋发之心的所谓坚守而迷惑,沉溺于无发展无希望的坚守。
  3、当今社会,人应该坚守什么?摒弃什么?对此,学生又纷纷作出了如下的回答:在物欲横流中,人应该坚守真诚、信念;在庸俗泛滥中,人应该坚守高洁、道德底线;在寂寞孤独中,人应该坚守崇高的理想、信仰;在大是大非面前,人应该坚守社会的良知和做人的良心。有的学生说,应该摒弃金钱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应该摒弃虚假欺骗、见利忘义的行为;应该摒弃没有崇高远大的理想,没有生活方向和目标而游戏人生的态度,应该摒弃媚权媚俗的落后观念。
  通过鼓励学生对问题情境的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师生思想互动,学生与作者的思想进行碰撞,开展多元对话,既防止学生浅尝辄止,不求深度,只停留在对作品浅层的认识,又能训练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种不失时机地利用教材的因素创设问题情境教学,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乃至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二、互动对话,强化自主探究意识。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其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特殊的交往,它是师生与文本的一种相互作用的对话,这种互动对话作为阅读教学的新形态,既昭示着民主和平等,也张扬着个性和人性,更凸现着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互动对话中,学生多了一些领略他人精神世界的机会。学生对文本多样化的解读,集中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确立,也有助于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探究式、合作式,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强化。
  例如我在教学《面对苦难》一文时,在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后设计了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辨析:
  1、苦难的价值是什么?
  2、面对苦难,作者认为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其具体表现是什么?
  3、请列举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的例子。
  例1、不食周粟而锇死在首阳山的伯夷。
  例2、宁愿饿死而不吃“嗟来之食”的齐国的杨其。
  例3、朱自清在病重弥留之际,郑重嘱告家人,不要去买美国面粉。
  有些学生更是联系学过的课文《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列举的例子:“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而司马迁自己身受宫刑,仍著《史记》。有些学生还列举了双腿瘫痪而勤奋写作的史铁生,高位瘫痪而不断学习、勤于写作的张海迪,美国盲人女作家海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等等。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能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解决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又激活和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增添学生“生命的底色”;既避免了课堂上教师越俎代庖,学生只能在背负着听众的角色中度过,又张扬了学生
  的个性,调动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联想思维,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互动对话中,凸现了孩子们独特的见解,飞扬的思绪。虽然未能得出什么统一的结论,但强化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使学生真正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
  三、学思结合,举一反三,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问题的契机和空间。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通过思考、实践、验证等活动,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问题的认识举一反三,对问题的理解融会贯通,通过对问题的自主探究、验证而掌握知识,这不仅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而且提高教学质量。
  我在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教学中,就是采用学思结合,举一反三,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问题的契机和空间的方法,其步骤如下:
  1、先让学生理解该实词、虚词在本文句中的用法、意义。
  我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课文中有注释的就按释义来理解,如果课文没有注释就查工具书来选取恰当的义项,如果不能判断该选取哪一个义项,就要求学生前后桌共同讨论,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再作分析判断。
  2、为了开阔学生知识视野,拓展知识层面,让学生温故知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通过回忆学过的文言文、成语、词语,找出与上述实词、虚词有关的例句。为此要求学生前后桌为一组,分工合作,有人查汉语或成语词典,有人找学过的课文,有人思考、回忆、讨论,问题在学生分工合作,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得到正确的答案。
  教师教学理念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同,再加上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而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最终使学生激发了探究问题的热情和获得解决问题的满足感以及成功的喜悦,学生学习的信心足了,学习的兴趣浓了,学习的热情高涨了,学思结合,让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问题的契机和空间,何愁语文教学质量不能提高呢?
  四、   延时评价,鼓励探究。
  延时评价可以给学生一个自由思维的空间,使之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多向思维等。延时评价的应用,也有利于创设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学生可以轻松自如地思考问题,可以静下心来思索。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潜能得到了挖掘,同时也能不断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如教学《胡同文化》时,教师提出:“北京的胡同逐渐消失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有的学生说:“是坏事,因为胡同是北京城的一个象征,它的消失代表了北京的古代文化的衰败。”另外的学生马上反驳:“是好事,因为胡同的消失是历史的进步,历史的必然。”在学生的争辩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能静心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在生生评价中产生正确的想法。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进行及时评价,反而给了学生一个思维的框框,一种说法的定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而延时评价,反而能促进学生更深入地探究,并在此过程中学会自我评价。另外,在学生有怪问时,理解有异议时,对问题有多解时,进行延时评价,也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创造条件,提供各种吸引学生个体学习、自主参与的机会,还学生以读书、思考、参与语言实践等的自由,真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实践,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思维,变教师为主为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