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听课随笔

作者:碧溪美丽小学 小东  时间:2008/6/8 10:18:2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390
  清新、感人、质朴、厚重。这是我对胡建老师《散步》这堂课的总体评价。而我们的时
  老师也用四个“真”:真爱、真情、真诚、真挚来概括胡老师的教学。由此可见胡老师教学之精、美、绝的程度了。听完胡老师的教学,使我感受颇多。
  一、巧妙处理教材。
  《散步》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二篇课文。作为一篇抒情散文。它的个性特征在于文本线索的设计和情感的抒发。对于这一特点,胡老师以一个实话实说栏目,主题为“家中谁说了算”的话题开篇,这一话题既做讨论之题,更为切入之点。
  通过同学们的畅谈,胡老师让同学们自主的归纳出在家中是“父母说了算”这一观点。这一活动可以说是完全符合了胡老师预设目标。通过这一个观点的生成,胡老师把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学生能很好的理解词句,理清作者思路;能够深入体会作者的尊老爱幼之美德;丰富自己的情感和提升自我的价值观。
  通过这一教学目标的设定,胡老师首先通过一个简短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形成观点从而成功地导入教学,首先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们自主的解决阅读中出现的字词问题。然后独立的分析文章讲了什么,从观点的提出到答案的形成是都是学生们自主生成的过程,而老师只是润滑剂,只起到引导的作用。其实同学们故事的概括也就是理清作者写作思路的过程,也就是明了作者线索设计的过程。同学们鹅畅谈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的观点趋于一致即家的和睦、温馨源于尊老爱幼,源于亲情。通过对文章整体感知后,胡老师及时的暗示出课文的一个写作特色——以小见大。一个暗示,同学们心领神会。
  在整体感知全文后,胡老师再次让同学们阅读课文,品味语言。作者感情的抒发往往是流于字里行间,只有对文字的品读,才能理解作者的感情。通过学生们的再次阅读,并提出美句,分析美句,这以过程可以说是一个自主学习的典范。
  对于文章,同学们已经从感性的认知到理性的理解。这是胡老师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给父母阅读这一过程说说父母的感受这一活动,又使同学们的理性认识转入到实践的运用。书本的教学毕竟是死的,但是家庭的教育却是活的,父母的言行影响着孩子,孩子的举止模仿着家长。通过家长的言语,行动,让同学们形成了真正的尊老爱幼的品德,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德育感化。
  一个佳通的教育延伸到整个社会的教导,这是胡老师的又一奇笔。结合5•12四川汶川大地震,老师用真实的例子教导、感化学生,让学生们知道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和谐、温馨的大家庭。更让同学们看到了真情无限、大爱无言的壮举。
  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这是又再一次回到课内,通过扩句,使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亲情,更让同学们在集体协作下完成诗作,体味这集体的力量,更有着集体的温暖。同学们的句子是美的,正是这样美的句子,才真正反应了作者的写作主题。
  一首《懂你》结束了课堂教学,虽然表面上课堂教学已结束,但胡老师给予学生的人生课堂才刚开始。
  综合而言,胡老师的教学目的是揭示课文的主旨,他的教学重点在于对句子的理解和主题感悟,但是出彩点却在结合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的背景下的畅谈与扩句。这种重点与出彩点的有机分配,足以体现出胡老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刻性。
  二、真挚的教学艺术
  无论是导入还是课堂的教学;无论是语言的发挥还是举止的处理,胡老师是如此的老练、精湛。
  在导入中,胡老师考虑到开设公开课同学们紧张的这一共性,为同学们设置了两个消除紧张的小活动,一下子把同学们的紧张感给消除了,更是拉进了师生之间的关系。紧接着通过一个实话实说,同学们大胆的发言,积极的思考一方面促进了同学们思考、发言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学生们无意中随着胡老师的一条线在进入教师的教学中。真可谓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在同学们的讨论下得出了一个观点,胡老师就要求同学们初读课文感知一下课文中的“我”是怎么样的,与同学们家中是否一样,并试着说说课文讲了什么。通过初读,同学们对这篇抒情散文有了一个整体感知,胡老师让学生们自己读的故事试着阐释出来。而有些老师为了不与自己的教学发生分歧,总是由教师说课文讲了什么。同学们就会觉得教师授课是在给自己讲课,同学们连观众还不是,学生像是一个门外人。一些稍好的教师,会让同学们随便说一下,然后还是自己道出缘由。胡老师让同学们找,让同学们回答,让他们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老师只是告诉你路该怎么走,而走的过程还是由学生来完成。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过程与方法”这一教学理念。在同学们的“民主”、“广泛”讨论后,胡老师适时的把他们讨论的集中起来,并对这种写作手法进行一定程度的总结,最后还是由学生们道出写作手法的名称。胡老师只做他该做,的可以说是“不越雷池一步”。这不是不关心学生,而是尊重学生,胡老师把学生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人,学生们有能力完成,就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
  在“再读课文、品味语言”的时候,胡老师对于重要的句子层层深入,让同学们从感性的认识提升到理性的感悟。胡老师有着很好的嗓子,普通话标准,说话铿锵有力,他结合自身的特色通过配乐朗诵让同学们体会散文的语言美,音律美。这就给我们一个启发,教学中应该扬长避短,更应大力发扬自己的特色来为教学作服务。
  胡老师容易动情,但没有滥情。他的动情用于教学,使教学从头到尾充满了情感,在这真挚的情感的熏陶下,同学们徜徉于感情的海洋,随着感情的波浪上下起伏,这种感情的运用特别在结合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的背景下的畅谈与扩句活动中。同学们听着老师富有感情的读诵,静静地体会和回忆着自己所见所闻,使得学生们动情动容。
  最后胡老师与大家一同唱起了《懂你》使得教学又一次达到高潮,同学们的情被再一次点燃。
  在整个教学中,胡老师经常的穿梭于同学之间,这是有必要的,因为他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式的,讨论是双向的,如果老师只站在讲台上,那么就不能很好的形成交流,同时我们也看到,胡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以讲台为中心,这是因为教师的地位决定的,教师和学生是两个群体,一味的的融于学生中就会丧失了老师的威信,将来在教学生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课堂问题。在这方面,胡老师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三、继承与创新
  第一眼看到胡老师的教学,我想到了我们的时老师,当我往下看的时候,我又发现胡老师的身上有着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老师的影子。
  在句子赏析中,胡老师对重要的句子“重击捶打”让这个问题层层推进,展现出新的光彩,这时我想到了于漪的情感派。这不正是于漪老师在《怎样进行教学设计》中提出的:抓住关键,重锤敲打。胡老师夯实每个题目,让同学牢牢掌握。
  在处理句子赏析上,胡老师让同学们自主的寻找,独立的回答,不又体现了魏书生老师所提倡的使学生们“行使主人的权利“的思想。
  但是我们又在胡老师身上看见了新的闪光点,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但又紧紧围绕教学姓“语“的这一理念。在教学上他重情,但更有着理性。
  四、存疑与反思
  胡老师在教学中,我有了一些不成熟的观点与胡老师商榷。
  第一,在初读课文时,同学的阅读速度有快有慢,快的同学在读完后存在了交头接耳的现象,但不是在讨论话题,我认为是否限定一个阅读时间,以稍紧为宜,因为这是初读,是一种浏览。这样可能辉避免部分同学无事可做,而交头接耳。
  第二,部分同学少于发言,部分同学积极发言,对于积极发言的同学我们要鼓励,但是我们也不能放弃对少发言的同学的关心,我们应该适当的创造机会鼓励他们积极发言。使课堂氛围更加热烈。
  这就是我对胡建老师所教的《散步》的心得与感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