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的桥梁——想象在理解课文中的作用
作者:不详 时间:2008/3/12 18:41:0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927
我以为,这需要借助学生的想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借助文本内容创设一个属于自己的想象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学生的思绪可远可近、可繁可简、可粗可细。然后,学生再将自己的想象和文本内容融合,创造一个想象中的新文本。这个新文本是融入了学生自己的理解和体会的,所以学生会深入其中,并且有所思考。在理解了这个新文本之后再回头思考教材上的内容,就会简单得多了。
《桥边的老人》是海明威的一篇反战主题的短篇小说。整个小说除了开头和结尾简单的场景描写之外,只是一个孤独的老人和一个侦察兵的对话。露出海面的仅仅是八分之一,我们该如何看到另外的八分之七呢?如何通过作家简洁的叙述去挖掘小说的深刻主题呢?
小说把太多的空间留给了读者,而读者要想更好的理解作品,就必须通过有限的文字去猜作者隐藏起来的空间。
比如开篇的场景描写。读者完全可以在浮桥、骡车、士兵和农夫的背后,看到战场,看到鲜血,看到更多的残酷。不需要写出来,只要闭上眼睛,你面前就该是炮火纷飞的战争。如此,你就会了解那个老人为何一身尘土,为何走得太累了。
比如,当老人说到故乡的时候,他高兴了,他微笑了。在他的笑影里,家园该是一个怎样恬静而美好的地方。或许有他的妻子和孩子,或许有他的农场,或许有他早晚都悉心照顾的菜园。而这一切,现在都已经不复存在。他的微笑里,该是一种怎样无奈的凄凉?
比如,老人说到的他的山羊,他的猫,他的鸽子。那该是些如何温顺如何可爱而且有是如何陪他朝夕的动物呢。他会和他们低声说话,会和他们一起晒太阳,一起在阳光下嗅绿草的芳香。可现在呢,它们是否还活着都未可知,而那些美好的时光更是无从期待的了。这让他如何可以舍下呢?如何可以不这样念念不忘呢。
......
海明威给我们留了太多的空间,让我们自由地去想战争的残酷,想人性的美好,想永恒的善良的人心。当我们用自己的想象把这一切丰满起来,两相对照,我们会看到更加鲜明的反差,也会更加深刻的理解小说的主题。
海明威的简洁让一块木板变成了一小块可以燃烧的炭。而伍尔芙,则让同样的一块木板长成了枝繁叶茂的大树。
《墙上的斑点》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也是作家的世界观宣言。读这样一篇作品,是需要澄心静气的,否则,我们无法从她繁杂的文字中理出头绪来。
意识流,就是意识的流动。如果你不能和作家有相同的意识,就难以走近她层层包裹的心。读海明威的小说,我们用想象充实了文章留下的空白。读《墙上的斑点》,我们也同样需要想象,这个想象是要去掉文章的枝叶,直接打捞出她文字的主干。否则,我们就会在作家缭乱的文字繁花中迷路,不但读不懂作品,甚至让自己也迷失在她的文字里。
作家因想象而写出作品,我们再用想象去理解作品。一个斑点,一个钉子的痕迹,或者不是钉子的痕迹,或者是玫瑰花瓣,或者是不完全的圆形凸起,或者是一块木板。一个发源地,几条支流,每条支流再几条小流。而这些小流的重点都是什么呢?文明、文学、宗教、人生,过去、现在、未来,等等。
从起点到终点。如果我们从地面上走,可能会有重重障碍,或者会遇到危险,或者我们会因此而放弃寻找终点。可如果我们从空中走,我们可以忽略很多,直接到达目的地。而当我们到达之后再回首,就会发现那些障碍和危险其实并不是很难走过的。可谓“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想象就是这样一个空中的桥梁,让你从起点到终点,让你在作者梦呓般的文字中清醒而出。
有时候,所说的难题并不是难题。换一个角度去完成,可能就会简单一些吧。从简单的文字中看到更深广的空间,从繁复的文字中看到清晰的藤脉,是想象可以完成的。如果,你遇到不懂或者难懂的,不妨先释卷,先给自己一个空间去想象。或许,书简就会海阔天空了呢。
补:春三月夜,有雨忽至,滴答于窗前。思以此成文。如海明威文,则当简洁;如伍尔芙意识流文,则当繁复。尝试之。
1、春天。春夜。春鱼。春耕。春思。
2、春雨。如马蹄声,则思将军,思战场。如血淋漓声,则思人命案,思警察与犯人,思生命。如木鱼声,则思禅境。等等。
春日无聊,博一笑耳。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