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朗读在语文阅读中的作用

作者:张坤  时间:2008/3/2 16:08:5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383
  朗读是语文学习中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之一。在小学阶段几乎每篇课文后“思考训练”中都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项,初中阶段学语文也必不可少。学现代文需要朗读,学文言文更需要借助大声地反复朗读才能同古人很好地交流并掌握古文。朗读是我国几千年来母语学习的主要方法之一。从有文字记载起朗读就已经存在,历代名家与朗读结下不解之缘的又不乏其人。唐朝的白居易小时侯昼夜苦读,以至口舌生疮,手肘成胝。宋朝的朱熹有“凡读书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的说法。现代散文家朱自清先生一生从事教学,极力主张朗读的方法,推崇姚鼐“放声疾读,久之自悟”的观点。美国前总统布什的夫人家的祖传教育秘诀竟然是家庭朗读。因此,朗读在语文阅读中占有重要位置。
  朗读是读的一种是朗读者以特定文字材料为基础,以语言为媒介,用声音准确、清楚、顺畅、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或者再创造文字作品艺术形象的一种活动。朗读者通过视觉把信息输入大脑,然后发指令给声带,按照朗读的技巧用声音将语言表达出来,声音传入耳朵,再反馈给大脑,此时便能将大脑中的感知和想象能力调动起来,起到联想记忆的作用。在当前大语文学习开设的阅读课中开展专项朗读赏析课,朗读不仅基于以上的作用,还会有更丰腴的收获。
  一、 朗读能够提高注意力。阅读有多种方式:朗读、默读、精读、浏览等。其中默读是大多数人采取的一种阅读方式,但是对于中学生来说多数同学自控能力不强,在默读中难免有大脑走神,开小差的情况,以至不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细节。试想,默读只是“眼——脑”两种感官的运用,一个人静坐在那里,思绪飞扬,旁人是不清楚的,而朗读则不同,它要经过“眼——脑——口——耳——脑”多种感官的参与,清楚、准确、顺畅、生动的朗读要求下,每个学生都会注意尽量不读错,不读丢,不读断,那么,他的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排除干扰,从而更有效地去阅读。
  二、 朗读有利于深入体味文学作品。每篇作品都是写作者的感悟与灵感用笔倾注出来的。读者可以通过各种读的形式去阅读,但朗读这一形式是最初的,最基本的,倍受中外名人学者的赏识。二千多年前的荀子就有“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的说法,很注重学问的曾国藩也曾经说过: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阳、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英国诗人密尔顿也重视朗读时体味文字的进作用,他说,从读的情况最容易看出读的人是否真正理解了所读的作品。朗读者调足了全身的精力去读,通过朗读技巧的运用和语言的多种变化,把文章中的人、事、趣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易于理解,桐城文论家主张的“因声求气”便是这个道理吧。
  三、 朗读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指口头语言表达和文字语言表达。无论哪一种语言的表达“读”都是前提,朗读是最直接的、最简单的。最简单的其实就是最好的。朗读能把辨形释义、正音、识字有最机地结合起来,便能积累词汇,熟悉句型,洗练语言,规范口语。从而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熟读成诵,培养了语感,锻炼了记忆,积累了语言材料,学生渐渐地会把文章的节奏默化成自己的节奏,在不知不觉中把往日说话中的沙粒、石块用淘箩滤去。背过来的东西,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写文章时某些词汇、句式、表达方式就会涌上笔端,便能召之即来,呼之欲出。
  四、 朗读有助于文章的修改。欧阳修的名句“仕官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没有几个不高声诵读几遍,把文气阻塞处,文意枯萎处,词句冗赘处搜索出来,然后再思修改。默读当然也有此功能,但要又深入,又全面地找出文章毛病则朗读更为有效。有人把默读比作照射X光,朗读则是激光扫描,哪一种更透彻清晰呢?自是不言而喻了。
  五、 朗读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文章是作者描写现实、反映生活、抒发感情。文章是作者的物质载体,作者叙述一件事情,描写一个人物,说明一个问题,论述一个道理,都是被一定的道义和社会责任感所驱使,为一定的道德、理想、生存欲望所启动,因此在作者的匠心妙笔下,无不饱蘸着酣畅淋漓,强烈鲜明的爱憎情感。朗读作品是一种感化、熏陶,读好一篇文章会心荡肺驰,情思横溢,如饮甘露,浑身新豪爽,给人以无穷的力量,特别是青少年时期,从朗读活动中得到的宝贵教益,对一个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生活信念,振奋进取精神,激发斗争意志,都会产生巨大的作用。
  此外,朗读也有利于发挥语言的感染力,训练思促理解。有利于品味语言之美提高鉴赏力等等,的确是一劳永逸的学习方式,值得在语文阅读专项——朗读欣赏课中展开。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