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闷的早读课堂让人窒息——关注细节,重视早读

作者:王晓军  时间:2007/10/18 21:03:3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904
  “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读独领学习生活中的黄金时间。但如今早读质量很不尽人意。有班主任找学生谈话,任课教师检查作业,也有学生搞卫生、做练习。早读课总是刚开始大声,逐渐小声,最后无声。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我对这种沉闷、低效的早读课深感忧虑。
  分析一下,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学生和部分教师不重视早读的目的意义,以致早读效益低,气氛沉闷。十年的语文教师生涯,我有多少早读课是沉闷、低效的,惭愧啊。近几年,我不断反思语文教学,多方面摸索语文教学规律,课堂实践语文教学理论。早读课也有了些许亮色,下面,谈一些我粗浅的做法。
  一、 目的明确、有的放矢。
  早读也是完整的一节课,教师在早读时,
  1、应该明确早读的要求。如泛读了解,熟读领悟,背诵默写等。
  2、应该明确早读的内容。如明确本节课读什么,时间限定,应完成的适量内容。让学生体验得到完成任务的喜悦。
  3、应该明确早读的检测要求。教师在早读开始就要明确告知检测方式,让学生早读产生动力。
  二、 形式多样、积极高效。
  如果早读内容单一,形式枯燥,无疑将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组织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提高学生朗读兴趣。实践下来,有以下几种形式供参考。
  (一) 以读为主的形式。
  教师一味强调学生去读,时间不长,学生就会产生枯燥感和疲劳感,甚至逆反心理。可以采用集体朗读,集体背诵,小组赛读,男女分读等各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苏教版必修一《荀子•劝学》早读为例。高考考纲规定为必背篇目。我安排早读此文时,主要以学生读为主,让学生多次而熟练地读乃至培养文言文语感。但也不是一味“死读”,而是理清思路(劝学意义,作用,方法态度)后再读。并将每部分再细化(意义再细化为提高、改变两层)。这样学生理解了,读起来清晰、流畅,背诵也是事半功倍。同时,我还安排适宜的练习,读练结合,进一步提高了读的效率。
  (二)声情并茂的范读。
  教师的范读,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朗读语气,创设朗读气氛,让学生体验到朗读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如早读苏教版必修一食指的《相信未来》时,如果直接让学生读,多数人会读错停顿(尤其是第三节),也未必能抓得准语调,重音,自然也读不透感情。于是我范读了第三节。这样学生通过模仿,再自已读,一下子基本掌握了朗读该文的语气,节奏,对思想情感也有了很好的感悟;再如早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我先仔细揣摩,体味诗句,范读起来激情澎湃,洪亮流畅,学生不禁也产生了情感共鸣,学生再读,入情入境,效果非常好。
  (三)诗情画意的配乐读。
  当文字与适宜的音乐结合,便会产生和谐共振的效果。如我布置早读《荷塘月色》时,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学生在音乐中朗读,更好地体味到了月光的轻柔、飘渺、朦胧。
  (四)小组竞赛读。
  朗读的要求要做到字音、语调力求准确,注意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拖腔。这就可以组织诗歌朗读比赛,从而激起学生的好胜心。如学习必修一“向青春举杯”模块中“吟诵青春”单元时,我组织了一个“朗诵大会”。朗诵材料为课本中《沁园春•长沙》《相信未来》《让我们一起奔腾吧》读本上《再别康桥》《雨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六篇。也可自选课外篇目。通过个人准备阶段,小组海选阶段,复赛直至最后决赛,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让我发现了不少朗诵苗子。
  (五)积累、扩充式早读。
  高考作文要求有文采,语用题追求辞藻优美。早读课之前,我安排学生在黑板上摘抄优美语段,美文共赏,来作为再读的一部分。这样,学生事先就要广泛阅读,搜集、摘录富有哲理文采的语句。学生的阅读面也得到了拓展和积累。
  同时,早读要结合各种检测手段求效果。如,抽查背诵,集体背诵,抽查默写等。
  总之,早读在语文教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切不可忽视语文朗读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应该关注细节,重视早读,敢于创新,扭转早读沉闷、低效的局面,使学生成为早读学习的主人。
  无锡市 东亭中学 王晓军
  2007.10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