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欲说还休的失意歌——读《滕王阁序》

作者:浙江省临安中学 楼举国  时间:2007/9/9 16:23:0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570
  王勃年青有为,才华横溢,在滕王阁上登高望远,饱览美丽景色后不觉兴尽悲来,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由此产生。与其说是王勃有幸赶上阎公的盛宴,登阁后有感而发,倒不如说是王勃心中本就郁积了无尽之愁,是借登滕王阁抒发自己的人生悲叹。
  王勃短暂的一生受过两次打击,一次是因为《檄周王鸡》触怒高宗,一次是因为虢州官奴事获死罪,幸而遇赦不死。据史学家分析,王勃两次被祸,均是因为其才华过于超人,遭人嫉恨而不被当权者所容而致。本文是王勃探望被贬蛮荒的父亲时受阎公邀请作序时所写,虽然文章开篇部分极尽赞美了南昌的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以及滕王阁周围的壮观景色,但丝毫不妨碍王勃借此机会抒发自己复杂的心理感受。
  王勃究竟在这篇序中抒发了哪些人生感受呢?
  首先,他“觉宇宙之无穷”,“识盈虚之有数”,认识到宇宙是无穷的,而人生是短暂的,人是渺小的,而且命数是确定的,认为自己两次除官均是命中注定的。所以他一再慨叹“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以为自己的命运很可能与冯唐、李广一样,并以“君子见机,达人知命”来宽慰自己。以命不好来认识自己的遭遇,实属无奈亦或自我安慰。这是一悲。
  其次,王勃又时刻希望皇帝良心发现,发一道圣旨,把他召回去,故“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但又感到希望非常渺茫,认为皇帝的心思实在是难以捉摸,就像南海深不可测,就如天柱高不可攀,北极星遥不可及。王勃虽然享誉大江南北,但他实在无法真正赢得皇帝的欢心,这使他始终处在有才而不被赏识的困境中。这是二悲。
  再次,王勃又隐约地表达了对皇帝的不满,“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没有人来同情失路之人,想着皇帝却得不到召见,就连像贾谊这样的被召回问鬼神的待遇也难以想像与得到。后面又说“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爱宗慤之长风”,认为自己虽然满腹才华,却没有机会报效朝廷,虽然也想像班超一样投笔从戎,像宗慤一样“乘风破浪”,但自认为也只是水中月天上虹,根本无法实现。显然,王勃把矛头指向了当朝的皇帝。但是他又不敢直接指出皇帝的不识千里马,故又说“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言非皇帝不圣明,没有明君,而是时运不齐。这是三悲。
  最后,王勃一方面认为要“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即使处于困境也不能丧失希望,放弃壮志,心里再苦也不能仿效阮籍到郊外放声大哭。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即使像孟尝君这样品行高洁之人也只能空余报国之情,言语之外,又分明透露出对自己前景的不可把握和无助的伤感,以致于说出了要放弃做官,宁愿从此侍奉父母,谨听父母教诲这些激愤的话语。这是四悲。
  王勃是矛盾的,其矛盾来源于他对自己才华的充分自信,觉得自己完全可以为朝廷为自己建立一份伟业,而又由于其才华过于出众,惹得众人嫉妒而被排挤终究不受重用的残酷现实。还来自于他既埋怨当朝皇帝不懂得赏识人才,又始终对皇帝寄予希望。这就注定了王勃的悲剧命运。其实这也是古今许多失意才子的共同命运。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失意人生,岂能一说了之。问君能有几多愁?槛外长江空自流。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