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草稿”话题作文指导与例文评析

作者:江苏省如皋中学 郭祥圣  时间:2007/7/3 0:26:0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560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用废旧报纸练毛笔字时,总觉得自己是在打草稿,即使写得不好也无所谓;倘若用最好的纸,就会珍惜,以很好的心态专心致志地写,所以字也就能够写好。 
  在学习或生活中,在人生的路上,你有过类似的经历或听说过类似的故事吗?你从这个材料中得到什么启示?请以“打草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但不要写成诗歌或剧本。 
  [写作指导] 
  同是练字,为什么在废旧报纸上练和在好纸上练却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原因很简单——心态不同所致。因为在废旧报纸上练,写得好不好无所谓,浪费的也不过就是不值钱的废旧报纸;而在好纸上练,会“以很好的心态专心致志地写”,不然浪费了好纸会内疚。正是这样的心态,导致了不同的结果。由练字推广开去,学习、生活、工作也莫不如此。所以引语是在告诉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不能敷衍对待,要珍惜每一次机会,要以专心致志的态度去对待,珍惜生命的过程,如此才能最终写好人生的篇章。这里,“打草稿”的话题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指的是漫不经心的心态,而不是指做准备工作,与写文章或绘画的“打草稿”意义也不相同,这是写作本文审题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人生不打草稿 
  江苏省如皋中学 高三(19) 曹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种情况。当我们用废旧报纸练毛笔字时,总觉得自己是在打草稿,即使写得不好也无所谓;倘若用最好的纸来练,就会珍惜,就会以很好的心态专心致志地写,所以字也就能够写好。 
  同样的一个人,同样的一支笔,同样的是在练字,不同的是所用来写字的纸,从而导致了两种不同的心态,也就造就了两种不同的结果。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归根结底,还是心态在起作用! 
  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存在着草稿上练字的那种心态,以至于许多愿望没法实现。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来日方长,所以才一次次失去难得的机遇,白白浪费了一张又一张的人生好纸。 
  其实,我们的人生就是一幅大作品,只是刚开始的时候,都还是一张张纯白的画布。它们需要我们用手中的画笔细细地去点缀,慢慢地去描绘,直到将它们染成绚烂的色彩,它们才能体现出生命中的灵动。而决定我们的大作是否成功的关键,不在于我们手中的画笔,不在于颜料,也不在于画布,而在于我们个人的心态如何,在于我们是以认真稳重的心态作画,还是在以打草稿的心态作画。这才是决定我们人生画卷上风景是否亮丽的关键! 
  人生的画布只有一张,如果我们用打草稿的心态作画的话,那只能变成一幅失败作品,没有任何悔改的余地。无论色彩怎样绚丽,也只如一朵没有蜜的花,外表再华美高贵,上面也不会有蜜蜂再停驻。因为,它空有一个美丽的外表而没有一个甜蜜的内涵。既然如此,就让我们都端正心态吧,因为,人生不打草稿! 
  人生其实也不会给我们打草稿的机会,因为我们所认为的草稿,其实就已经是我们人生的答卷——无法更改,亦无法重绘,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次机会,认真对待每一天。 
  执起手中的画笔,丢弃那些想打草稿的心态,用心描绘着我们生命中的景致。洒上火红,代表青春;涂上鲜绿,代表希望;描上淡粉,装饰纯夏;点上少许灰白,纪念坎坷……一笔一画,都要深思熟虑,细心勾勒,让我们的人生画布由于每一笔的存在而更具魅力、风采和活力! 
  让我们一直保持着这种端正的心态吧!用端正的心态生活着,那样我们的人生定会是灿烂多姿的。因为,人生不打草稿! 
  [评析]  本文有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一是立意准确,观点鲜明。标题就是文章的观点,全文紧紧围绕这个观点进行集中阐述,警戒人们不要有“打草稿”的心态。二是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文章4-7节把“人生”比作“一幅大作品”,把人的奋斗比作用“画笔”“描绘”,这就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让人易于接受。三是语言干净利落,特别是多次使用感叹句,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草稿无关论 
  江苏省如皋中学  高三(7)  杨骁 
  朋友,你打草稿么? 
  我想你一定打过。练字要打,写作也要打,似乎凡事不先在草稿上历练一番,这事便不算得完整。但你却不曾奇怪过:为什么在废旧纸上练字和真格儿的在宣纸、稿纸上练字,竟会有如此的不同呢? 
  你自然可以说:“打过草稿嘛,当然是这样。”然而问题却是:你能事事都打草稿么?事事又为何“不打草稿不罢休”呢? 
  看上去变化的只是不同的两张纸,其实变化的,是你的心。 
  诚然打草稿使我们的工作生活更有计划且更为便捷。然而生活这样一道难解的题,不会令人轻松地以“草稿-正稿”的公式一路走到底。或许我们的心境,多在打草稿之时就留有一份侥幸,一份安逸,甚至一种麻木,总以为有草稿先作保障,做事才能高枕无忧。其实不然,草稿固然“稳”,但“稳”不是唯一的信条。如文才求迅:有曹植七步成诗,王勃当阁有序,他们未打草稿,然而才思敏捷,矫若游龙,令人叹为观止;又如战事贵奇:有兵家列战,虚实诡谲,毛泽东四渡赤水,震惊中外,他们亦未打草稿,但正是这突生之念,恰如神来一着,将长征的大棋走活。 
  先哲也曾有言:心态决定一切。“稳”、“变”是两种不同的心态,也许尚应据现实情况酌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并非事事都要打草稿。 
  假如你的心是一如既往的虔诚,持之以恒的郑重,那么不管是什么样的纸,在你的笔下,都应呈现出端庄秀气的字迹或者字字珠玑的华章。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换作这里,应作“不以纸论”。纸是相对的,但你的心,却应是绝对的。你应当在任何时候都保持十二分的斗志,投入你一心一意的精神。草稿不是必需,更不是救命的稻草,只能成为你频频回顾的羁绊。沙场硝烟,道路坎坷,若不事事抱“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与意志,又怎能攀到人生成功的顶峰?因此一个出色的作家,不管什么性质的文章都会反复润色;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论什么规模的演出都会全力投入。若非此番始终如一的情怀,又哪里来的诸葛亮“事必躬亲”“鞠躬尽瘁”的千古美誉? 
  因此草稿就是一面镜子,在你想用它的时候好好照一照你的心。 
  [评析]  这是一篇很“大气”的文章。开篇在列举现象之后,即以“看上去变化的只是不同的两张纸,其实变化的,是你的心”点明原因所在,并对此作了深刻的剖析。列举曹植、毛泽东等例是为了引出“并非事事都要打草稿”的观点。在接下来的论述中,还是紧扣“心态”进行,在作者看来,“纸是相对的,但你的心,却应是绝对的”,可谓一语中的。全文论证深入,语言老到,反问句的使用促人深思。是一篇难得的考场佳作。 
  发表于《成才导报•高考语文周刊》2007年6月11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